安全第一体育课不能“因噎废食”之殇
近日,南昌市阳明学校五年级学生陈某在上体育课跳绳时猝死;深圳龙岗区新木小学一年级学生张某在体育课上摔倒右手骨折;四川南充市营山县涌泉小学一名15岁的初三女学生在体育课后死亡……
有关体育课伤害事故的报道屡屡见诸报端,体育课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学校的场地、设施、器械等不符合国家或有关部门的安全标准,存在安全隐患;有的是体育课教学内容、难度、强度等超过了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有的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存在某种过失,如未及时要求和提醒学生上体育课的注意事项,未充分进行运动前的热身,未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上课过程中“放羊式”教学;有的是因为学生身体本身存在着某种不适于体育锻炼的疾病;另外,在目前发生伤害事故较多的一个原因是:体育活动本身具有一定危险性。例如,在足球、篮球课上,学生很容易因肢体接触碰撞而受伤。
在体育教学中、活动中,学生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在所难免,意外伤害事故引起的纠纷案件给学校、体育教师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不仅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如履薄冰,也令学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顾虑重重。比如,发展校园足球的政策出台后,本报记者曾做过一次调查,发现不少学校因担心出现安全事故要承担更多责任迟迟未开设足球课,有的学校即使开设了足球课,也仅仅是练习运球、接传球等简单基础的动作,很少举行比赛进行对抗练习。
“学生的安全问题无疑是重要的,但在体育课上出现小的磕磕碰碰也是很正常的,万一在足球运动的对抗中受到大的伤害,比如骨折,家长多数会认定是学校的责任,这是最让学校和体育老师牵挂担忧的,也是一些学校不敢开设足球课的重要原因。如果学生有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障措施,减少学校承担的责任,那么更多学校才敢推进足球进校园。”北京育英学校中学部学科主任齐宝海说,在安全责任以及应试教育的双重压力下,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被严重压缩,学校成功规避高危体育运动带来伤害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学生身体素质在下降。
体育课,难道成为学子不能承受之重?我们不能因为体育课上发生过意外伤害事故而因噎废食。
学生许多的安全事故和伤害是可以避免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时,学校和体育教师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体育活动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教学中认真组织、严格要求每位学生,时刻注重对他们的安全教育,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的管理,这样就能减少和避免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学生更安全、更开心地上好体育课,早日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