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创新体教结合新模式

  始建于1957年的上海市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经过多年的变革与发展,已经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一所知名体校。自2004以来,连续四个周期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3年被评为“2013-2016年度国家田径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撑竿跳)”以及“2013-2016国家田径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短跑、跨栏)”,培养和输送了包括刚刚参加了里约奥运会的中国田径队撑竿跳运动员姚捷以及陈丹华、徐尧、陈富林、冯建杰、周英驰等年轻苗子。
    据学校校长郑昕波介绍,被评选为田径单项基地以后,该校一直坚持运用春秋季科学选材测试等一系列相关手段对运动员的科学训练以及选材进行监控。比如具有较强科学性的FMS功能性运动测试。这是一种革新性的动作模式质量评价系统,简便易行,可以广泛用于各种人群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等基础运动能力评价。
    运动员进队后,教练员会以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市运会为一个大周期来拟定训练计划。日常推出了教研组会议学习制度,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业务学习与交流,学习讨论项目训练新动向,总结上一个月的训练及工作情况,部署下个月的工作计划,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为真正将训练管理落到实处,学校还推出了训练课管理制度,教研组长每月一次专题看课、评课,项目分管教务巡视看课。同时训练科也会定期抽查教练员的训练计划的阶段、周、课时的撰写与执行情况。学校还建了奖惩制度,如在被抽查的过程中发现教练员有未按时撰写训练计划的情况,将对其进行处罚。
    近年来,体教结合成为体校培养人才的新趋势,徐汇区体育局副局长王继威向记者介绍说,现在的体校如何挖掘和留住人才是个考验,在体教结合方面,整个上海都在研究探索新思路,徐汇区青少年体校是一个三集中学校,他们也在不断贯彻国家和上海层面上的政策,同时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办学之路。
    郑昕波说,近年来,他们的学校开创了一个极富特色的体教结合模式——“位育模式”,该模式的科学依据、发展理论和实践经验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五部委、省市体育局等上级领导单位和业内的认可与肯定,在全国范围内已享有一定的知名度。2004年该校在徐汇区体育局和徐汇区教育局的领导下,成立专门承担文化教学职能的徐汇位育体校,探索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体教结合”紧密型管理模式。
    位育体校一体化平台的构建,为规范队伍管理、解决学训矛盾创造了条件。在创新管理模式方面,位育体校由区体育局、区教育局联合办学办训,校长、教练、行政后勤保障人员由区体育局委派,文化教育副校长和文化教师由区教育局委派,经费由区体育局和区教育局按照隶属关系和职责分别拨付。2012年学校实行了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徐汇位育体校的一体化管理运行机制,形成了行政科室一体化,合并原教导处、政教处为教学办公室,合并原两校办公室机构为行政办公室,学校财务监管两校财务工作,学校总务办公室监管两校总务工作,全面加强了学校行政办公执行力度,并且统一调整在一个大楼层面工作,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保证学生得到更高质量的训练和文化课教育。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