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孩子“大课间”上练拳脚体验武术
说起校园课间操,大家的印象里一般就是伸伸胳膊,动动腿,比较简单。那么当武术融入课间操,又会给孩子们的大课间带来怎样的改变呢?在重庆市黔江中塘乡中塘小学,那里的孩子们就有切身体会。
日前,记者在中塘小学看到,下课铃一响,孩子们就换好衣服,拎着棍棒,迫不及待地在操场列队站好。数百名学生排成阵形、摆开阵势,在《中国功夫》的音乐声中开始挥起拳脚。白马亮蹄、白鹤抖翅、阴阳一字手……一招一式颇有武林高手的味道。“这是‘向氏武术’里的拳法,虽然这些孩子们的力道稍显不足,但还是打得有模有样。” 作为学校的武术“教头”,“向氏武术”如今的传承人向国珍在一旁满意地点头说道。
原来,这套课间操就是在练习“向氏武术”。在孩子们心中,武术本来就是一个神秘的世界,能够操练上几招,大家都觉都很自豪。今年刚上五年级的向佳就是其中之一,他练“向氏武术”,已经有好几年时间了,操练起来,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拳法刚柔并济,枪棒行云流水。如今,他不仅进了校武术队,在同龄人当中,也算是小有名气的高手了。就算与一些成年人相比,一趟棍棒下来,也是毫不逊色。
据史料记载,中塘乡的“向氏武术”,为晋时武安军节度衙前兵马使向宗彦所创,经过1000多年的演变,形成了集刀、枪、锏、棍、锤、鞭、镖、叉、拳等诸般武术套路为一体的“向氏武术”,并成为家族文化,世代相传。向国珍表示,“向氏武术”传到他这儿已经是第86代了,“以前就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到我们这一辈能传承‘向氏武术’的只剩不到10人了。”2007年,“向氏武术”入选重庆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推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11年起,中塘小学专门邀请“向氏武术”第86代传承人向国珍到学校担任教练,向学生传授“向氏武术”。从此,武术被正式列入课程表,保证每个年级每个班每周上都能够上一节武术课。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除一年级学生身体较弱无法学习“向氏武术”外,其他年级学生都依据其年龄特点和身体状况学习不同的“向氏武术”。二年级主要练习基本步法,拉伸韧带;三年级学习“偷生拳”;四年级学习“四门棍”;五年级学习“板凳拳”;六年级学习“红缨枪”。
与此同时,向国珍还与学校的教师一道,结合向氏武术的特点和动作要领,创编出一套武术健身操,将“向氏武术”融入课间操当中,让孩子们通过习练武术健身操,学习和掌握拳脚、棍棒、板凳拳等基本套路,经过这几年的练习,孩子们都有了不小的收获。
如今,在中塘小学,练习“向氏武术”的孩子已经有900多人,通过练习,孩子们增强了体质,也慢慢领会到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向氏武术”的传承也是后继有人了。六年级学生冉笛说:“我们从二年级就开始学习武术,不仅好玩,还学会了一些防身招式。”武术表演队的王世贤读六年级,和同龄孩子相比要矮一头。他说,因为个头不高,以前他在同学面前没什么自信,“参加武术表演队后,我们经常出去比赛、表演,这些经历让我对自己更有信心了”。
中塘小学校长张世友告诉记者:“作为‘向氏武术传承基地’,学校将传承‘向氏武术’和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将‘向氏武术’中的棍、凳、枪、拳等套路改编成了适合不同年段学生的大课间操,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认识到传统武术的魅力,同时我们还组织了一个40多人的武术表演队,让‘向氏武术’这一非遗项目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我们也将把这项工作一直坚持下去,让它发扬光大,继续发展和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