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于基层速滑教学训练速滑的春天来了

  长城内已经青草吐绿,海拉尔还在雪花纷飞。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刚刚苏醒的胜利大街,拐角处的胜利街小学校园里已经传出铲雪的声音。那是郝建光和他的同事们在执行入冬以后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清扫冰场。由于前一天夜里的一场雪,操场的冰面上又盖上了2厘米的薄雪。此时离学生们入校还有半个小时,而全部清扫完毕至少需要1个小时。“天暖和了,维护冰场的时间少多了。前几天下大雪,积雪有20多厘米,6个人扫了3个小时。”郝建光一边推着雪,一边对站在场边的记者说。

爱冰场——郝建光老师啊,可爱他的冰了。每天念叨的都是怎么让冰面维持更长的时间更好的状态——副校长张丽梅
   

  在关外的冬季,学校有冰上滑冰课的传统。呼伦贝尔是内蒙古自治区冰雪运动开展得比较好的地区,郝建光从呼伦贝尔体育运动学校毕业成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开始,就开始了与冰打交道的日子。
    浇冰场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儿。“在体校练速滑时从来没关心过冰面是如何维护的。1994年参加工作第一次浇冰场,作为学校唯一一名男体育老师,我浇一个周长不足100米的操场,浇了三天三夜,冰场让我浇得坑坑洼洼,冰场周围的学生活动空地上也全是冰,严重影响了学生课余活动,被校长狠狠地批了一顿。”直到现在,郝建光对当年的狼狈不堪还印象深刻。
    经过20多年的摸索积累,郝建光已经熟练掌握了浇冰场的技术和窍门,但是这又确实是一个体力活。特别是刚入冬初次浇冰的时候非常熬人,一浇一宿,一小时一换人,人歇水不歇。寒冷的天气里在水里一站就是一小时,没干过真不知道有多苦。每次过完年第一次训练时,冰面上积了厚厚一层雪,特别难清理。“这种工作很正常,虽然有时候瞅着也头疼。”郝建光处之泰然,乐在其中。常年如一日,这种踏实勤奋的态度感动了不少家长。李洪吉的两个双胞胎女儿在小学时曾经跟随郝建光练速滑,现在他已经跟郝建光处成了朋友,时不时到学校帮郝建光一起浇冰。“郝老师整天就没有闲着的时候,我常年看训练也看出点门道来,知道什么时候该浇冰扫雪了,没事时就干点儿力所能及的事。”
    在胜利街小学,郝建光对冰场的关心全校皆知,校领导层都开玩笑地评价他是个冰痴,从中却透着对他那种投入精神的认可和赞赏。

爱孩子——那么多冰刀要磨,经常磨到后半夜。为什么我要帮着磨啊?实在太辛苦了。——家长李洪吉
   

  在贴身采访郝建光的一天半时间里,郝建光经常接到家长的电话,内容主要是询问孩子日常训练情况的,还有和郝建光商量孩子是否进入专业队从事速滑专业训练的。郝建光对每一位家长都耐心解答,真心从家长的角度给出建议。
    郝建光爱孩子,对孩子从来都是好言好语,没有重话。孩子们最会察言观色“欺负”老实人。“我们郝老师不像别的体育老师那么厉害,特别温柔,我们可喜欢他了。”李洪吉的两个女儿虽然现在已经上高中,但是业余时间还在跟着郝建光训练。李洪吉却认为郝建光应该严厉一点,长点脾气,在孩子们心里树立权威。
    郝建光心疼孩子,宁可自己多受累。每次比赛前,别的学校速滑队员的冰刀都是自己磨,胜利街小学的速滑队队员们的冰刀都是郝建光磨。“他们老羡慕我们了。”李洪吉的女儿骄傲地告诉记者。郝建光的器材室里有两个磨刀器,有时候李洪吉也过来帮着磨。“一双磨15分钟,一次要磨40双,经常磨到后半夜。为什么我帮着磨啊?实在是太辛苦了。”磨得多了,李洪吉练出了一门磨冰刀的好手艺。“他现在的手法非常高。”郝建光笑言。
    郝建光爱惜人才。从事体育教学20多年,郝建光教会了无数的孩子滑冰,对那些颇具天赋的孩子更是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自己带出来的孩子被输送到专业队让郝建光感到欣慰;对错失进一步发展机会的孩子更是念念不忘,充满愧疚。“有个孩子叫董浩,非常有天赋,悟性高,即使后来上初中训练不系统的情况下在每年的自治区中学生速滑比赛中还总是拿冠军。本来小学毕业前有希望进专业队的,但是因为那时只能去长春,家长态度不是很坚决,我当时顾虑也多,担心一旦建议不当耽误孩子。现在看那时真应该让他练专业。”直到现在,郝建光提起董浩依然满脸遗憾和愧疚。

爱速滑——自治区冬运中心成立后,让我们有了追求和向往。速滑的春天来了。——郝建光
   

  在简陋的田径馆的一角,有一台傻大黑粗的大家伙——那是郝建光的“宝贝”速滑平台。在运动学校练速滑的郝建光对速滑有着很深的感情,倾注了很多心血,在工作过的每所学校带出来的速滑队都在当地比赛中名列前茅。2007年因为速滑成绩突出被呼伦贝尔最好的小学胜利街小学看中,在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的同时,主要负责学校速滑队的训练,至今9次获得呼伦贝尔市小学速滑比赛的团体总分第一名,还有个别有天赋成绩好的孩子被专业队选中,踏上了专业训练之路。
    “最初就是想教孩子们滑冰,没想过为专业队输送苗子。2011年自治区冬运中心成立了,加大了对冬季项目的重视,体育老师带的学校队可以直接参加自治区的比赛了,参加高水平赛事的机会多了,我们基层教练的观念转变了,认识也提高了,有了新的目标和追求。”郝建光开始琢磨着怎么有效缩短孩子掌握滑行基本动作要领的时间,提高训练水平。最初他想到了用装修板材制成简单的滑行板,让孩子们穿着厚袜子在上面进行基本动作训练,收到了很好效果。特别是初学的孩子通过原地反复训练,纠正动作细节,可以有效地打磨定型。
    这还不够。一次郝建光无意间联想到是否可以穿着轮滑鞋在跑步机上学呢?他先做了一个小模型,反复研究之后觉得从原理上可行,就跟学校提出造一台机器的大胆想法。一直非常支持他工作的校长杨玉香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出资3万多元,郝建光联系厂家按照他自己设计的图纸制作了速滑训练平台。
    2014年平台建成了,为了检验平台的训练效果,郝建光挑选了一个刚刚接触滑冰、天资普通但是对速滑充满热情肯吃苦的女孩张爱琪,每天中午趁大家午休的时间一对一训练一个半小时。经过3个月的艰苦训练,张爱琪在2014年呼伦贝尔市小学生轮滑比赛中获得第8名。2014年11月学校冰场铺好以后,张爱琪开始上冰训练。就这样夏季轮滑、冬季速滑轮流训练了一年,2016年4月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短道速滑锦标赛获得第三名,张爱琪也被自治区速滑队选中,走上了专业训练之路。张爱琪的成功证明了速滑平台的训练效果,更坚定了郝建光培养更多人才的决心。

爱学校——学校必须要不断调整教育思路,很多工作是被体育老师推着往前走。——校长杨玉香
   

  上午第三节课是体育课,孩子们换好冰鞋蹒跚着走出田径馆,一踏上冰面就像快活的小燕子顺畅地滑行起来。郝建光站在中间,孩子们分成两队,根据郝老师的指令分别完成不同的学习内容。
    胜利街小学的速滑队出了名,更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练速滑。本着选拔到普及的思路,杨玉香果断决定开设校本课程,5至10月上陆上轮滑课,11至3月上速滑拓展课。“刚开始也有顾虑,担心家长提出意见。所以从二年级开始,先采取自愿原则,2014年时有一大半孩子参与。”杨玉香告诉记者,为了打消家长的顾虑,学校专门开设家长开放日,让家长现场观看孩子们上冰的情况。到了2017年,二年级的孩子全员参与了。体育教研组的老师们潜心研究怎么让孩子们爱上滑冰,郝建光还在网上找到了一种休闲冰鞋,不仅价格低而且保暖性好,孩子们上冰不再冻脚了,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了滑冰。为了便于向记者介绍情况,上午最后一节冰上课临时调整到下午,得知这节课上不了冰,一个小男生当时就哭了。
    胜利街小学是呼伦贝尔第一个开展冰上校本课程的学校,被列为呼伦贝尔速滑基点校,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校,还被评为全国学校体育先进集体。对这些荣誉的获得杨玉香深有感触,“学校工作好开展关键是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很多工作是被体育教师推着往前走,学校也给体育教师发展空间,凡是有益于学生发展,学校都想办法支持。工作做扎实了,荣誉自然就来了。”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