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全运惠民工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天津市体育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国家体育总局指导下,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大健康”发展理念,坚持“全运惠民,健康中国”的办赛主题,积极实施在全运会举办地落实全民健身重大创新试验性项目。
改革创新全运会办赛模式 搭建“全运惠民”大舞台
2015年5月,天津市政府与国家体育总局签订协议,协同推进“十三运”周期“全运惠民工程”。创立全运会举办地推进群众体育事业优化发展的新模式,建立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新思路、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机制,促进人民群众参与体育的意识全面提升,群众体育场地设施、健身组织和体育活动等建设得到全面改善,使广大市民的健康水平得到普遍提高,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举办全运会带来的体育成果。
两年来,在体育总局政策和经费重点扶持下,天津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运惠民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市建有各类体育场地1.6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15平方米,成立各类体育社会组织5000余个,培养社体指导员3万余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1.3%,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3%。
2017年,天津积极协助体育总局贯彻落实关于全运会改革的七大改革措施,特别是精心筹办19项群众比赛项目,让普通老百姓圆全运梦。从天津发起“我要上全运”全民健身活动,线上线下齐动员,辐射到全国各地。
加强工作机制建设 不断提升群众体育工作水平
天津将“全运惠民工程”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机制,负责“全运惠民工程”的规划制定和组织推动。相继出台《关于推进健康天津建设的实施意见》《天津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天津市“全运惠民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签署《深入推进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议定书》,初步形成京津冀体育发展圈。积极探索以基层为重点的“2212”全民健身工作新格局,大型群体竞赛活动向社会公开招募承办单位、引入第三方进行赛事和设施建设监管,体育设施与园林建设、科学健身与卫生医疗有机融合等新思路、新方法。
推动公共体育基础网络更加完善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水平
一是构建“2212”全民健身工作新格局。启动推广居民健身会和村民健身会“两会”,建设街镇体育管理员和社体指导员队伍“两支队伍”,试行市民健身卡“一卡”制度,打造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和社体指导员工作平台“两个平台”。
二是加强基层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创建1000个“绿色健身站”,两年培养6000余名社会体育指导员。
三是建设城市社区体育设施“15分钟健身圈”。新增1500个体育场地;重点打造侯台城市公园等10个体育公园,增建郊野公园、登山步道、航空营地、水上运动基地等一批运动休闲设施;足球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新建和改造47个全运会竞赛场馆,使之成为赛后惠及群众健身的新场地。
四是广泛开展“迎全运”全民健身活动。两年共举办大型健身赛事活动500项,参与市民达400万人次。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创建办赛主体多元化模式,全部59个项目向社会公开招募承办单位;以普及足球项目为重点,连续两年举办三大球市民联赛;《晨光起舞》全民健身电视展播活动,超过10万人次参与现场互动,受众达300万人次;各行业、各区县打造“一行一品”、“一地一品”全民健身活动特色品牌,“一地一品”覆盖所有区、街。
五是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建立卫生计生部门和体育部门协作机制;创建天津首家体育医院,完善基层科学健身指导中心、站点建设;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开放,为市民提供免费体育培训服务和体质监测服务;研制推广第三套市民广播体操;举办百场“全运惠民科学健身大讲堂”公益讲座,录制260期《科学健身一点通》电视栏目。
六是建立“8421工程”青少年训练体系。全市377所小学、199所初中和121所高中纳入“8421工程”青少年训练体系,创建体育人才“一条龙”培养体系,创建83个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命名208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小学校园足球布局学校发展到124所,创建23个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 (李雪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