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伉俪刘伟煌、欧阳晓芳扎根基层体校

  在国家举重队,刘伟煌和欧阳晓芳这对伉俪的结合是一段佳话。刘伟煌在“全国冠军比世界冠军还难拿”的男举优势级别69公斤级是全国冠军,欧阳晓芳更是世界冠军,至今仍是女子63公斤级抓举世界纪录的保持者。这样一对冠军夫妻,却愿意扎根福建宁德体校执教基层,只为“我们的梦,让更多孩子去实现”。

  扎根基层,困难责任并存

  刘伟煌是福建泉州人,欧阳晓芳是辽宁朝阳人,两人2013年全运会后退役,各自在辽宁、河南队做了一段时间省队教练。2014年,宁德获得了2018年福建省运会的承办资格,两人被福建举协推荐到宁德市体校,开始做基层教练。

  “宁德体校举重队建队有21年了,但水平在福建只能算上第三集团。刚来的时候比较困难,特别是招生。宁德举重的基础比较薄弱,没有县一级体校,我们只能直接去学校招生。”刘伟煌告诉记者,他们大海捞针一般的选人、测试,找出好苗子还要去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能练好举重的都是领悟力高的孩子,我们经常看中的也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家长对这个阶段孩子的要求就是学习,也担心训练影响孩子身体,所以做工作很难。”

  招生难的问题,是全国基层举重面临的普遍问题。举重容易给人观赏性差的印象,一些大级别选手身材看上去较胖、小级别又容易让人觉得矮,导致这个项目的普及和推广都变难了。很多家长怕小女孩练举重身材变形,欧阳晓芳就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去说服,效果很好。“选材时我本来不想去,因为我儿子才一岁,我需要带孩子。但我去了可以让家长有个对比,练举重不会练胖练矮。”身高超过1.60米、体重只有57公斤,欧阳晓芳的身材很标准。

  “基层体校的淘汰率其实是很高的,很多地方有可能练半年没什么进展就让孩子回家了。孩子回到当地,影响可能很不好。人家就会说你看表现不行还影响了学习,我们再去选人时会遇到更多阻滞。”刘伟煌、欧阳晓芳明白,必须要把家长的顾虑都打消,才能放心把孩子交给他们。“我和晓芳达成共识,一定要先把孩子的学习抓好。孩子们下午放学后从四点训练到五点,吃过晚饭都在这里做作业,我们亲自监督严格管理。”

  在基层体校,周末是最好的训练时间,可这个年纪的孩子难道会不想玩吗?“我们会给孩子一种环境,这个集体需要氛围去做好同一件事。周末我们也经常换一种方式,比如练体能会拉到湖边的栈道走一走,或者爬爬山。很多孩子刚来到这里比较内向,我们会组织他们去KTV唱歌,让他们爱上这种集体生活。”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训练内容,两人还经常带孩子们去踢足球、打篮球,训练馆里还有体感跳舞机,让孩子们实现快乐训练。

  现在,两人负责的训练组有22个孩子。其中杨柳月、林经纬、张惠萍、雷坤辉已在近两年的福建省少儿举重锦标赛摘金夺银。“孩子们特别争气,比赛时经常能举起平时训练没举过的重量。其实训练技术稳定规范的话,比赛成功率就非常高。”两人都练了20多年举重,欧阳晓芳还是抓举世界纪录保持者,能把最专业的技术教给孩子们。基层教练员必须有责任心,才能帮助孩子打好基础谋求长远发展。“经常是手把手教,我们对技术上出现的问题‘零容忍’,要求非常严格,想的就是孩子们现在技术的缺点越小,将来他们提升的空间就越大,出现伤病的风险才越低。基层比拼的就是如何合理利用时间,把握项目的自身规律,让队员在有限时间练到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

  用爱筑梦,教练保姆一肩挑

  “我一开始以为是来练田径的呢!教练告诉我妈是练举重,我就在家里哭!练了之后觉得很好玩,就喜欢上了。”

  “除了举重,还有排球、足球、篮球、羽毛球,教练带我们玩可开心了。”

  “一开始会想爸妈,会哭。后来觉得这里很好玩,就不想了。”

  “教练对我们要求高,我们自我要求也高,比赛时会很兴奋很有自信心,教练加的重量我们就肯定能举起来!”

  杨柳月、林经纬、张惠萍、雷坤辉几个孩子和记者聊天时的纯朴天真,言语中透露出了对教练刘伟煌和欧阳晓芳的情感。

  “林经纬被选中时才8岁上二年级,她家距离这里100多公里。为了说服她妈妈,我发过去各种宣传举重的公众号文章快两个月,对方一直很有顾虑,说‘我女儿都不会洗头’,我说‘没关系,我给她洗’。孩子每次晚上洗完头还没干就躺下了,我给全部叫起来吹干才让他们睡。”刘伟煌给孩子们都理了清一色的男孩头,“为了晚上洗完头快干,不要湿头睡觉长跳蚤,我都自己动手给他们剪,省下的理发钱给他们买牛奶补充营养。”

  令人惊奇的是,体校并没有医务室和队医,孩子们却基本没有伤病。“我们很注意训练量的调控,就算队员练上头了我们也不能上头。每周我都客串队医给队员们牵拉,平时教会他们每天互相做牵拉和放松,这是主动的身体恢复,能很好地预防伤病隐患。有个家长告诉我,孩子回家给父母做牵拉,家长才知道这样很舒服呢。”

  训练和学习之余,两人还培养孩子们的其他兴趣爱好,每个孩子都写字、画画,每周上交一次,还张贴在训练馆中。“画画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孩子们潜意识画的都是他们自己未来的样子。有个女孩画自己举起200多公斤的重量,我笑着说这个重量只能你来完成了,现在世界纪录还没这么高呢。练字是我跟他们讲,以后你们给别人签名,字写得太难看会被人笑话。”

  这样的倾心付出,得到的不仅仅是孩子成绩上的回报,更是孩子和家长的认可。“练挺举的时候,有时杠铃会把锁骨处摩擦破皮,或者手握杠铃时会破皮、长茧,孩子的父母看到后会心疼,对孩子说‘不练了我们回家’。但孩子反而安慰家长说‘教练对我们这么好,我们走了教练会伤心’。这个年纪的孩子内心有波动很正常,他们非但没有跟父母说太辛苦不练了,反而给家长宽心。听到这些之后我真的很感动,这也鼓励了我。”

  这对举重伉俪,用爱心和责任心托起了基层举重苗子的成长,为他们筑起更大的冠军梦。“我俩都没得到站上奥运赛场的机会,希望帮助这些孩子更好成长,实现我们未完成的梦想。”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