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成都”科学锻炼凸显市民健身常态
2017年,成都体育工作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加快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等方面成果丰硕,也为新一年的全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体育首先要动起来,其次要科学地动起来,然后还要健康地动起来。数据显示,仅在过去的2017年,成都市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水平显著提升。“运动成都”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展了90多个项目的比赛和活动展示,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超过2200场次,参与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全市完成国民体质监测83783人,培训二、三级社体指导员2157名,全力推进国民体质监测站建设工作,促进“市—县—乡”三级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完善;全市场馆建设持续推进,包括高新区、天府新区在内的22个区(市)县已有16个建成或基本建成“一场一馆一池”“两中心”,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接纳体育锻炼市民达404.71万人次;全市新建公益性足球场100片,公益性足球场总数达到276片。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加快发展,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与此同时,创建世界赛事名城行动计划也开始付诸实施,过去一年,成都举办了19项国际体育赛事,并首次将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工作放在推进全市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和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建设的高度来谋划,研究制订了创建世界赛事名城的行动计划,使体育成为该市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部分。体育不再只是运动,还是推进城市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事实上,现在的成都,体育不仅仅只是运动,还是推进城市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借助优良的旅游资源,成都率先走出了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一步,提出了以“发挥体育功能促进旅游发展的成都路径”项目作为创新突破口。
打造“运动成都”+国际品牌赛事、环城生态运动休闲旅游圈和体育小镇等“体育+旅游”项目,创办体育产业峰会,推动产业发展,创立行业标准及体育产业统计分析,为成都体育产业创新升级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该项目的实施,成为推动成都旅游由单纯的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促进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城乡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步伐,增加就业,增进人民的幸福感。去年成都举办的各项赛事活动中普遍贯彻了体育旅游概念,使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嘉宾在享受比赛的同时也体验到成都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时尚的现代文明,带动了赛事举办地经济发展。
成都自去年以来大力推进市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先后推出葛仙山运动休闲小镇、彭州龙门山国际生态三项赛、青白江人和乡山地自行车赛等项目,促进体育与旅游融合创新发展,也为成都体育找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省成都市以赛为媒高品质孵化新兴时尚运动休闲产业》项目入选了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联系点典型案例,得到各界高度肯定。
根据最新出炉的《2017年成都市国民体质监测公报》,2017年成都市总体体质达标率为90.3%,比2016年的88.3%提升两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组数据后面,反映出近年来成都市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着力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和扎实推进“运动成都”建设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