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才搭建平台中国风筝项目阔步向前

  “举办16场比赛,开设1次训练人数为80人的集训班,命名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为‘中国风筝之乡’,发展一批新的国家级裁判员。”2017年中国风筝协会结合自身项目特点,借鉴以往经验,在提高服务效能、打造特色品牌、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上下工夫,坚持推广和普及,不断推动风筝运动全面协调发展。

  培养人才 发挥传帮带作用

  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业务三部副主任、中国风筝协会秘书长张秀丽认为,如何将裁判员队伍做好做强是提高风筝项目发展专业性和普及性的重要一环。2017年4月,中国风筝协会新发展了一批国家级裁判员,为尽快提高裁判员的水平,协会在2017年全年的赛事活动中,注重裁判员老中青搭配,让人才不断档。在具体做法上,协会实行了老裁判向新裁判的传帮带,发挥老裁判的表率作用,让新裁判向老裁判虚心学习工作经验、做人做事的良好品质,尽快进入角色。另一方面,让老裁判学习新裁判勇于创新的理念和富有朝气的精神,克服得过且过的思想。

  同时,还通过裁判员和运动员的相互学习,全面提高裁判员和运动员两支队伍的整体水平。并全面系统地学习了新《规则》,在领队会上要求裁判学习规则,进行现场提问,将规则熟记于心,提高服务效能。

  在风筝人才的培养上,还不得不提到运动风筝项目。张秀丽指出,当前我国运动风筝与国外选手的放飞水平有很大差距。近四年来,为提升运动风筝的放飞水平,协会已连续四年举办全国运动风筝集训。每次集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演练,使风筝运动员提高了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家感到受益匪浅。

  做好结合 挖掘文化旅游资源

  协会还注意体育与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具有体育特色的城市新名片。中国风筝协会根据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特点,结合各自城市和赛事特点,推动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2017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运动风筝锦标赛,主办方将比赛与当地旅游节结合,不仅让当地市民体验到风筝文化的乐趣,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河北廊坊举办的全国风筝传统技艺制作大赛中,则注重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技艺,采取对优秀作品实行自愿捐赠的方式,在风筝博物馆收藏展出,既鼓励了风筝制作者积极参与、调动了制作的积极性,又保留了优秀作品不失传。在潍坊滨海举办的第九届风筝冲浪国际邀请赛活动中,将大海的蓝色元素融入风筝体育、文化之中,为风筝赋予了新的生命,丰富和创新了传统风筝的体育、文化内涵,实现了风筝体育向更广阔领域的拓展和延伸。

  不断创新 打造品牌赛事

  2017年,中国风筝协会在继承和发扬传统风筝文化的基础上,努力拓展风筝的发展领域,不断创新,全面推进。不仅在贵州举办了首届全国盘鹰风筝大赛、首届全国露营风筝大赛,还在浙江岱山举办的国际运动风筝比赛中,将国外运动风筝放飞高手和百名小提琴手相结合,让风筝和音乐现场完美体现,上演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在新命名的“中国风筝之乡” 江苏省周铁镇举办的2017年国际风筝邀请赛上,为五湖四海的风筝爱好者切磋交流风筝技艺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展望2018年,张秀丽表示,风筝产业亟待开发,市场对风筝运动的认知度不高,影响项目开展,地方资源和中心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未来将在办好各类比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沟通与交流,研究并找出对外工作的对策与办法,拓展项目发展领域,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