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花样滑冰后备人才冬令营举行

  2018年全国花样滑冰后备人才冬令营于2月5日-9日在北京举行。这是继2017年10月后第二届面向全国开展的队列滑后备人才冬令营,共有来自全国16支俱乐部的80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参加。
  队列滑最早起源于美国,成人组队伍一般为16人,以队形、方阵变换为主要特色。在我国,由于该项目开展时间较晚,各俱乐部学员志愿不一,所以目前在中国所开展的队列滑比赛中既有8人的小队,也有12人或者16人这样的大队;队员主要以女生为主,但有些队伍中也有男生参加。
  其实练习队列滑的队员们主要还是以单人滑为主。在冬令营现场,记者从孩子家长口中了解到,大部分队员都是以每周4-5次单人滑,周末1-2次队列滑的频率进行训练。这也是由队列滑的特殊性决定的。作为团队运动,每次练习必须要照顾到所有人的时间,队员缺一不可。因此,队列滑时常因为人员凑不齐的问题而难以顺利进行。所以队列滑的训练只得每周末进行,临近比赛时会加强训练。不过作为我国队列滑开展时间最长的北京浩泰俱乐部,已经有了主攻队列滑项目的队员。
  来自北京八中的汪泳妍就是浩泰俱乐部队列滑一队的主力队员,已经初中毕业的她练习花样滑冰已近十年。“她是2008年开始练的,练了两三年就开始遇到瓶颈了。旋转还好,跳跃就很难有进展。这对孩子打击挺大的,时间长了就不想练了。俱乐部里差不多大的女孩子都遇到过这种情况,然后就放弃花样滑冰了,”汪泳妍的父亲汪涛说,“但在2012年俱乐部的方丹教练带来了队列滑的训练,这个对团队协作的要求远高于对个人能力的要求,跳跃也不是单人滑难度那么大。慢慢的,之前那些离开的女孩子们有很多又回来到冰场上来了。现在队伍规模已经扩大到一队、二队和三队了。”
  汪涛所介绍的这种队列滑吸引学员回归的现象并非孤例。事实上,在美国、加拿大这种冰雪强国的俱乐部中,单人滑遇到瓶颈转攻队列滑的人有很多。而且由于是团体项目,年纪太小的孩子并不能理解团队的概念,也就很难从团队的角度去做出统一的动作。当孩子在成长到足以明白团队的力量不受个体能力的强弱决定,而取决于团队是否能够形成良好的化学反应时,练习队列滑就会有更多的归属感与团队协作感。
  “来得多,走得也多,流动太频繁了,小班课最多也只有一对三,然后就是各练各的,很多小孩相互之间根本不认识。”现场一位家长表示,“想让小孩来交朋友,但是单人滑彼此竞争激烈,太难了。”长期稳定的俱乐部学员是一个俱乐部长久经营和取得成绩的基础,“花样滑冰单人滑往上走很难的,发展趋势又是难度越来越高,意识到自己能力不能支撑自己往职业运动员方向发展的学员找不到自己坚持的理由,”一旁观看冬令营的一位全明星俱乐部的教练说,“这也是限制国内花样滑冰发展的一个问题吧,很多家长就会担心我孩子学花滑耗费了那么多精力,那么多财物,要是没那个能力不就都打水漂了?现在有了队列滑,家长就会让孩子去练习队列滑,少了一些后顾之忧。”
  现在我国队列滑的开展不仅受到众多俱乐部的重视,也得到了中国花样滑冰协会的大力支持。本次冬令营特别邀请了来自加拿大的莱恩,她是国际滑联推荐的队列滑讲师。冬令营的这几天,她带来了国际上的标准动作,与国内专家就队列滑动作编排、步伐与规则等进行了实践与理论的全方位授课与培训;同时指导队员训练与教练员执教,助推我国队列滑项目水平快速提升。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