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体育场馆“门槛”人人共享运动快乐

  9月17日一早,北京市东城区无障碍环境建设推广项目工作组带领监督体验队来到前门大街,进行无障碍环境监督体验活动。前门大街上商店鳞次栉比,热闹非凡。然而,由于盲道、坡道等无障碍设施的缺乏,让残疾朋友们很难在这里体验到游玩和购物的乐趣。
    承接该推广项目工作的东城区残疾人体育运动协会,每年组织10次左右监督体验活动,为的就是不断完善东城区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出行提供便利。遍及各处的大街小巷和关键的公共交通设施直接关系着残疾人出行的便利程度,而体育场馆的无障碍设施则影响了残疾人参与文体活动的活跃度。在这个方面,发达国家有着更好的经验做法,他们在建筑标准里要求所有公共场所都必须设置无障碍设施。
    北京市东城区残疾人体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超英是最早的一批轮椅篮球运动员,他十分感慨地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时,残疾人简直是寸步难行,这些年情况好了很多,特别是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举办促进了体育场馆无障碍设施的完善。”当年,张超英作为无障碍设施监督员在“鸟巢”、水立方投入使用前进行了监督体验,进而设计和完善了两个场馆的无障碍设施,尽管如此,由于经验有限等原因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张超英回忆到,他曾和协会会员们一起去体验过冰壶运动,尽管冰壶馆为他们搭建了临时坡道,但是上冰面时还是需要人工抬。无论如何,在张超英看来,所有这些都是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文体活动对于残疾人来说很重要,然而目前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普及面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体育场馆无障碍设施的缺乏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台阶等有形的障碍外,实现残疾人更广泛地参与体育活动还存在着费用、师资等方面问题。”
    北京市东城区残疾人体协拥有注册会员350人左右,设有篮球、乒乓球、柔力球、羽毛球、棋牌、钓鱼、太极拳、合唱等16支文体活动队伍。协会出面解决了部分场馆设施的问题,像体协的篮球队从2008年开始便在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的篮球场里进行日常训练。“残疾人能够享受的体育资源太少了,希望能有更多的免费向残疾人群体开放的体育场馆,我们甚至可以在协议中约定‘伤病自负’,为的就是能‘带我们玩’。”张超英的话里透露着无奈。(转自9月25日《中国体育报》05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