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深耕青训体系夯实后备基础
![]() |
![]() |
![]() |
![]() |
![]() |
在上海市第16届运动会上,嘉定区创造了参加历届市运会以来的五大突破:参赛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多、金牌获得数最多、团体总分最高、受表彰奖项最多,一举跻身最快进步奖的行列。台前比赛的是青少年运动员,幕后凝聚的是众多基层教练的心血,是体育教育两家合力抓青训的回报。嘉定人坚定了一份信念:要为奥运争光计划出力。
明星效应报名蜂拥而至
又到嘉定射击训练招生时。家乡弟子吴嘉宇在雅加达亚运会与队友合作,夺得了射击10米气手枪混合团体金牌,也为上海收获了亚运第一金。明星号召力引起极大反响,有位爸爸带着二年级孩子一大早找上门,想让孩子接受射击项目训练……
如今,嘉定的射击已成拳头项目,在市运会上取得4枚金牌。吴嘉宇的3名师弟气手枪争夺闯进决赛,成绩突出不言而喻。
在教练王竣宁眼里,现在想练射击的孩子悄然多了起来,今年招生报名,现场人气见涨。说起那天招生情景,王竣宁仍很兴奋,“还从没有过这么热闹,来了100多个孩子争相报名。”射击训练单调枯燥,而前些年挑到好苗子,得上门费尽口舌,苦口婆心做家长工作。今天的火爆场景,让王竣宁相信,要鼓励孩子们继续走体育之路,培养下一个小吴嘉宇。
三种形式助力田径突破
选派优秀教练进校园,到学校带动特色青训。田径另辟蹊径,收获多多。由区体育训练中心的专业教练,与嘉一中的外派教练、嘉二中的三线教练,形成团队合力,田径训练水平得到提升。
嘉定区第二中学体育老师顾学文,从小在嘉定少体校练短跨,大学毕业后来到嘉二中,走上了园丁岗位。对田径,顾学文有很深的感情。在传统特色学校任教,顾学文一直有个愿望,培养一个能在全国比赛中夺得名次的运动员。八年前备战第14届市运会时,自己到周边学校去找苗子。“看中两个孩子,一年后的市运会分别拿到跨栏和接力的金牌。”顾学文说。
初尝甜头,顾学文越干越带劲,把选材范围扩大至整个南翔镇。“培养青少年兴趣爱好,掌握基础技能,再从中选拔好苗子。”他的想法得到了区体育局、区教育局、南翔镇政府和学校支持,2011年成立的南翔镇青少年田径训练基地,布局带动其他中小学业余训练。教练间定期交流沟通,了解训练信息,提高训练能力。
当了7年孩子王,顾学文很有满足感。每天放学后,他带领30余名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三的队员训练。“放学时间不一样,小学生下午3点放学先安排做作业,5点15分到6点45分是训练时间。”7年来,每年区学生田径运动会南翔镇的小选手都满载而归。这次市运会1块单项金牌,还有3个学生拿到接力金牌,成绩已经超出预期,孩子们的表现太棒了!
体育老师甘为青训人梯
培养“双师型”体育教师教练员,正成为嘉定区青训的重要补充。
桂晓东是绿地小学的体育老师,也是一名手球教练。当初布局手球项目,桂晓东从一张白纸开始学习。区体育局聘请来原市队专家,“跟了专家3年,学到很多东西,比如遇到强队怎么打,他一指点就不一样。”
别看是半路出家,训练工作量大,桂晓东却耐得住寂寞,为学生们倾注心血,因为他得到了来自各方的支持。“学校校长亲自挂帅成立中心组,还建了教导总务家长群,保障训练学习两不误。训练到傍晚,安排孩子吃好晚饭,做好功课,解决家长后顾之忧。”桂晓东说,暑期带队在外集训,女儿高考没考好。“那时女儿最需要家长的陪伴,我又人在外地。体育局来慰问,得知后安排车送我回家,让把家里安排好再回队。我想我能做的就是把球队带好。”
厚积薄发,嘉定区体育局副局长宣明华说,“在‘出人才’的导向下,我们有个心愿,要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坚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优秀苗子到上海队乃至国家队。(转自11月21日《中国体育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