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运动员职业辅导工作作出了有益探索
在推进运动员职业辅导工作过程中,各省区市体育局、人力人才中心、职鉴站结合本地运动员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运动员职业辅导工作上作出了很多有益探索和实践。
记者在2019年全国体育系统运动员职业辅导工作总结研讨会上了解到,天津市体育局协同教委、人保局出台《关于天津市高等学校、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设置体育教练员岗位的意见》,探索“体育教师+体育教练员”岗位设置新模式,鼓励退役优秀运动员从事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出台好的政策,从制度上帮扶优秀的退役运动员。
江西省体育局会同省人社厅积极做好优秀运动员退役就业招聘工作,针对74名退役运动员,向省直事业单位、市属事业单位协调、征集64个岗位,征岗安置率达86%,同相关司局形成联动,扩大退役运动员的就业渠道。
还有很多省市不断健全机构、完善工作方式方法,使运动员职业辅导工作更为合理有效。例如,江苏省对培训的管理方式、考勤制度进行了规范,强调用制度管人管事;贵州建立了职业指导工作室,设置教学辅导区、技能实习区、创新创意区和公共文化区,计划打造运动员精神文化的家园、温暖心灵的港湾、体育创客的空间、人生旅途的驿站和新时代运动员精神形象的窗口;云南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运保部门党员与退役运动员结对子,切实有效传达政策,帮扶运动员解决困难;北京市则搭建了退役运动员保障信息系统,通过系统汇总退役运动员信息,实现从停训到退役的实时查看,及时收集整理职转期运动员培训需求、分析退役运动员转型情况,为进一步加强优秀运动队退役运动员精细化、精准化服务提供数据支持。
同时,依托组织培训,越来越多地区自行开展了适合当地运动员发展的培训项目,帮助他们获得技能、取得上岗证书,提升退役运动员的职业素养。福建、宁夏、浙江、陕西、广东等省区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健身教练、滑雪指导员进行培训和职业资格证的获得上。河北、江苏、吉林、山西等省先后自行举办考取教师资格证培训班,上海市采取向通过考试的运动员发放奖学金的形式鼓励运动员积极学习。内蒙古、湖北则瞄准体适能领域,为满足适应人群尤其是儿童的需求对运动员开展针对性培训。
此外,几个省市在会上分享亮点工作,对于全国其他省区市有良好的借鉴作用。河北健全工作体系,自主研发数据信息系统,搭建微信公众平台,全面系统开展运动员职业辅导工作,成效显著;辽宁探索符合运动员职业愿景多元化辅导模式,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指导退役运动员将专业技能转化为职业技能,组织就业洽谈会,搭建就业平台,帮助退役运动员实现完美转换;上海突出情怀和服务,创新举办优秀运动员退役仪式,表达对运动员的感谢与尊敬之情,为退役运动员留下美好的青春记忆;湖北致力于运动员能力素质拓展,专业技能延伸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综合素质培训与职业转换培训相结合,促进运动员综合能力全面提升。(转自12月2日《中国体育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