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健身,重新出发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人们开始有序复工复产。在战“疫”路上,运动同行。大家也在思考,隔离的生活给我们带来哪些改变?
是什么促使我们去健身
人物:北京市朝阳区杨潇
自我描述:运动上属于常立志、难坚持的
运动氛围给了我动力
都说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对于平时就不太爱健身的人来说,如果没有一针“强心针”,很难让他们自觉开始运动。
“这次疫情一下子就把我的运动热情激发出来了。”家住北京朝阳区北苑路的杨潇身高170厘米,体重75公斤,显得有点微胖,“以前感觉自己挺爱运动的,就是坚持不下来,越来越懒得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从过年到开始上班,休息了有20多天,每天都和全家人一起健身,现在已经成功地减掉了5公斤。”
通过运动来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这些毋庸置疑,但缺少的就是坚持。疫情期间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杨潇认为,一是有了足够的闲暇时间,平时生活总是安排得满满的,虽然不是挤不出时间来健身,但休闲的选择有很多;二是有浓厚的健身氛围。“刷刷手机,都在推荐居家健身小妙招;看看新闻,也都在教如何居家健身;爸爸妈妈平时都是出去锻炼,这次在家里上午打一套太极拳,下午跳一段广场舞;就连上小学的儿子,也每天按照学校网课在锻炼。所以,我就加入他们锻炼的队伍,有时全家还来一场乒乓球比赛,热情别提多高了。”杨潇深有感触地说。
随着复工复产,杨潇已经正常上下班了,但回家后总要和儿子一起进行两场比赛:平板支撑挑战赛和跳绳比赛。“爸爸跳绳很厉害,以前深藏不露,一下班就捧着手机,现在每天都和我们一起健身,得给他点个赞,这也许就是这次疫情给我们家最意外的收获吧。”杨潇儿子说。
人物:北京市顺义区张山山
自我描述:体质较弱,需要改变
增强体质,我需要运动
今年29岁的张山山是北京顺义区空港街道的一名干部,今年春节因为疫情不得不多次推迟返京时间。2月9日,她回京后马上开始了14天的居家隔离,长时间的“宅女”生活,让她在无聊之中迫切想通过“动起来”给生活保鲜。平时体质较弱的她,坚定了锻炼好身体的想法。
隔离期间,张山山利用健身软件每天做一些力量训练和改善线条的动作。由于楼下无人居住,她还网购了一根跳绳,从一开始跳几十下就气喘吁吁,到现在能坚持跳500下。看着流下的汗水,张山山感到特别开心,她说:“看到工作群里大家繁忙的样子,我也希望在隔离期锻炼好身体,有一个更健康的体魄来投入到工作中。”
隔离结束后,张山山终于拿到了一张蓝色的出入证,白天坚持上班,晚上按照科室轮岗安排参与社区防疫执勤,为进入园区人员测量体温、给返京人员登记信息、给居民送快递等,一刻也没有放松。“现在晚上天气也还比较冷,前不久经常下雨,连续四次执勤都被我赶上了,还好通过这段时间的坚持运动,抵抗力强了很多,没有感冒。”张山山说,“一场疫情让我明白了健康的重要性,我这样体质弱的人也是易感人群,而且增加的大量工作也需要我有更好的体力来坚持,无论从哪一个层面来讲,我都需要运动起来,提高体质,保持健康。”
谈到运动带给自己的转变,张山山表示:““离现在最近的一次运动应该追溯到大学的时候了,当时有操场,还能活动一下,后来上班以后就是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身体也经常有小毛病,越弱越懒,越懒越弱,形成了恶性循环,整个人都比较散。因此,要勇敢走出自己习惯的那个舒适圈,现在每次运动过后,脸上都是红光满面的,我觉得比什么化妆品都好用;而且出汗之后自己也有很强的满足感,心理上都觉得身体更健康了;我之前饭量少比较干瘦,现在饭量大了,我也更有动力给自己做饭吃了。运动给我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号,带来的改变是全方位的。”张山山希望大家都能合理安排居家生活,健康生活一起等到抗疫胜利的那天,结伴到户外共赏春光,继续运动。
健身是否融入我们的生活
人物:上海市韩雪
自我描述:户外运动爱好者
健身还可以如此简单
家住上海的韩雪,平时最喜欢的就是户外运动,自行车骑行、跑步等都是她最喜爱的运动方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我基本都保持着每周跑步三次、骑行一次的节奏。通过这几年的锻炼,不仅保持了良好的身体状态,而且可以有效缓解因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
不过此次疫情期间,由于居家不外出,所以韩雪喜爱的户外运动无法继续参加了,这让她着实发愁了好几天,“突然无法出门,在家确实感到有些无聊。起初我只是在家练练仰卧起坐、平板支撑,但是总感觉没啥意思。后来,随着居家科学健身的大力推广,我发现了不少有意思且适合自己的居家运动项目,像瑜伽、有氧健身操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在家中更好地参加锻炼,韩雪购买了瑜伽垫、瑜伽轮、弹力带等器材。同时,她还关注了一些推荐居家科学健身的公众号、健身APP,通过边学边练的方式,进行居家健身。
“起初我想买一台动感单车或是跑步机,但是由于现在送货比较麻烦,而且考虑到以后还是会以参与户外运动为主,这些器材很有可能在家闲置,所以我就买了一些简单的器材,能满足近一阶段居家健身就可以了。”韩雪说。
不受场地限制,随时随地都可参与其中的居家健身让韩雪十分感兴趣,“我在家学习瑜伽已经有一个月了,这段时间,通过居家健身明显感觉身体得到了舒缓。每天一小时的瑜伽练习,也让我的生活得到了丰富。不仅如此,对于以后的健身,我多了一些新的选择。”韩雪进一步表示,“以后我除了参加户外运动以外,平时下班后或是遇到天气不好时,我都可以选择居家健身。晚上边看电视也可以练练瑜伽或是做一些体能练习,都是不错的选择。”
各种在线的赛事也给了韩雪不一样的体验:“原来我参加过线上马拉松的比赛,这段时间像跳绳、平板支撑等新的在线赛事也越来越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未来,如果这些赛事能够坚持举办下去,我们在家中也可以参与到比赛中,这对于促进大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非常有意义。”
人物:河北省张家口市王会文一家
自我描述:在亲子运动中找到乐趣
陪孩子一起养成健身习惯
“之前工作繁忙,没时间陪女儿一起锻炼。感谢这个假期,从1月15日放假至今,我和她妈妈一起陪着女儿坚持练习舞蹈基本功已经56天了,并且每天都拍视频发朋友圈打卡。”家住河北省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从事宣传工作的王会文说。
自从疫情防控假期以来,王会文的微信朋友圈被女儿每天练习舞蹈的视频刷屏了,说起自家这个热爱跳舞的小丫头,王会文笑得合不拢嘴,他说:“女儿每天都会问我有没有在朋友圈发她跳舞的视频,这既是对孩子的鼓励,同时也是自己的坚持,也让全家人一起,逐渐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
“我很喜欢舞蹈,而且过去完成不了的动作,通过每天的坚持都能做到了,非常开心。”女儿王紫澄今年5岁,还在上幼儿园大班,平日里喜欢阅读、跳舞、画画,最喜欢的运动是轮滑和跳绳。由于住在楼房,跳绳和轮滑都不方便练习,所以跳舞便成了她假期里最快乐的事情。王紫澄每次在跳舞打卡的时候都很开心,自己的进步是循序渐进的,从视频里都能够看到的,利用每天用半个小时来坚持练习,从下腰、下叉等基本训练到熟练的完成所有动作。在强化基本功的同时增强了运动量,同时也通过这个假期,养成了每天自律健身的好习惯。
王紫澄妈妈是河北省援疆支教幼师,由于疫情不能到援教地,为了能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让所教班级的孩子们依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每周都要编创律动亲子运动小游戏在微信群中发布,让小朋友和家长能够感受到全家一起“动”起来的快乐。王紫澄也自然成为妈妈的小助手,协助完成运动小游戏的录制,在帮助完成妈妈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一家人也在居家运动的过程中,找到了更多的乐趣。
王紫澄的妈妈说:“特殊时期,除了做好防疫以外,坚持锻炼和提高身体素质,也是‘抗疫’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舞蹈训练对孩子们来说,真的是一项不错方式。亲情关爱是这个特殊时期重要的话题,居家运动也可以采取亲子互动类的,比如律动小游戏,既可以曾强亲子互动,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也起到了锻炼效果。”
参与全民健身,我们该怎么做
人物: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研究员郭建军
观点:运动与健康要深度融合
疫情之下 “躺”赢变“动”赢
广场舞、健身气功、八段锦、太极拳,如果不是武汉方舱医院的病人们头戴口罩,身处特殊地方,一定会以为这是群众健身活动会场。疫情之下,人们从焦虑慌张到安定主动,着实经历了一番挣扎。各行各业在其中经受了一番大考,这是挑战也是机遇,体育方面反应迅速,在这场“战疫”中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力量。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研究员郭建军表示,疫情是场灾难,面临灾难没有谁能独善其身,灾难逼着人们去改变,去思考,又催发出新的希望。体育经历了一番考验产生了新的变化,体育新天地也将产生。
郭建军说:“这场疫情里,最明显的变化是人们的健康理念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卧床休息养病到适当运动康复,由被动健康变成了主动健康。这就为体育提出了以后的发展方向,怎么科学运动提高免疫力?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武汉是这次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为了解决病患无法住院治疗,居家隔而不离,容易造成家庭成员被传染的问题,除了重症到指定医院接受治疗以外,武汉当地在体育馆、展馆建立了多个大型的方舱医院,用于收治轻症患者。在医护人员以及部分患者带动下,很多患者开始进行了各式各样的运动,画面感人、可爱、励志,同时也向大众传递着一个更为重要的理念:好好运动,祝你早日康复!
在郭建军看来,体医融合在这次疫情里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出现了技术融合、资源融合、话语权融合。“技术融合方面,我作为体育科学专家,跟中日友好医院、广安门医院、儿研所等合作,已经完成了疫情期间的儿童运动、方舱医院的轻症重症患者运动,目前正在做有关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复运动。”这次疫情中体育资源派上了大用处,体育场馆成应急避难场所第一选择,将武汉市体育场馆等改造为方舱医院,14家方舱医院里属于体育设施的占比一半以上。“与体育人员相比,医生的建议对大众更有说服力,这次可以看到许多医学专家都在呼吁运动,大大肯定了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加深了运动健康的理念。”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给出多运动的建议;中日友好医院康复科主任谢欲晓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通过增进身心健康的体育锻炼进行康复训练,越早效果越好。
郭建军说:“体育在应对疫情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体育与医疗、健康多领域的深度融合,为未来发展带来了机遇,在疫情结束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完善。”
郭建军表示,疫情结束人们的锻炼仍要坚持继续,居家健身作为户外运动的补充不要停。人们健身要掌握自身身体的医学指标,把握好运动量,“像饮食营养搭配一样,运动也需要多样化搭配,做到全部身体部位,全部运动健康要素,全部运动强度。”
让运动成为最美的勋章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护工作者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用自己的勇气和坚守,诠释了医者仁心。不少从隔离病房走出的医护工作者脸上留下的压疮、压痕,也被人们称作“最美的勋章”。
并非所有人都有机会战斗在一线,但在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大部分人也用居家减少外出为疫情防控持续向好的局面贡献了力量。运动,则是他们送给自己最美的勋章。
或许有人是担心复工复产后体型臃肿、形象不佳,“不得已”开始运动。
或许有人是为了消耗孩子总也用不完的精力,“被迫”成了亲子运动参与者。
或许有人原本就是运动达人,居家不出还要想方设法动起来,更科学、更有效地动起来。
但无论初衷如何,特殊时期相信不少人都尝试过运动,甚至逐渐养成了运动的习惯。
慢慢地,会发现除了减肥,运动还能带来红润的气色、通畅的呼吸,还会让家庭氛围和谐而甜蜜,还会让运动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教育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居家期间,更多人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了自身的重要性,当然,也认识到了运动的重要性。
运动不仅仅是疫情防控期间防病治病的“运动处方”,还是美好生活的推动者,和谐家庭的催化剂,光明未来的推动器。
疫情终会过去,但希望运动的希望成为我们终生坚守的勋章。或许我们的运动方式、运动场地、运动选择会变,但终生运动、追求美好和希望心态不要变。
运动,从现在开始。(转自3月18日《中国体育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