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哪些措施可坚持——让健身常态化、家庭化、普及化

  “当下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要继续保持必要的防控措施,对于健身场所也是如此,应该为健身者提供良好的健身环境,达到全民健身常态化、家庭化、普及化的目标,让健身成为每个人的健康生活方式。”接受记者采访时,首都体育学院教授钟秉枢说。
  钟秉枢表示:“在当前的防控要求下,对于健身行业来讲,最基本的是要遵守国家对不同地区的相关防控要求,采取一地一策甚至一馆一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前一些有益的措施和做法也应该延续和保留下来,比如要坚持戴口罩,保持健身场所的空气流通及消毒措施,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健身场所的卫生问题。把这些有利于健康的做法,变成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良性行为习惯,而不仅限于疫情防控期间。”
  钟秉枢认为,通过这次疫情,提示健身行业的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加大对健身行业管理的力度,制定健身房的基本配置标准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例如健身房的最大容纳度,例如一定区域范围内应该配置多少室内室外健身场所等。“通过疫情我们发现,现有的健身的场所还是不能满足老百姓的健身需求,需要各方增加公共健身设施的投入,让老百姓找到离家很近的地方健身,提高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的覆盖率。”
  长期居家健身,尽管缺少了过去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但却也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家庭关系、亲子关系,通过线上教学课程,学会了自我锻炼的一些方法。对此,钟秉枢建议,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线上健身的推广力度。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进一步向好,也可将居家健身扩展到户外,利用周边的健身场地设施,在阳光下更好地进行锻炼,使得线上线下有机结合。
  此外,钟秉枢还认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给休闲健身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全民健身线上线下结合需要载体,最理想的载体就是5G网络和健身的可穿戴设备。“当我们锻炼时,健身者身上的传输设备将健身数据发送到相关健身中心或者指导中心,然后指导中心发出相应的提示反馈,使健身效果大大提升。”钟秉枢说。同时,他也建议相关部门建立大型数据分析采集中心,将科学的研究分析与可穿戴设备的使用结合,让国民体质监测和群众健身的指导有机结合,促使老百姓居家健身的效果大力提升。(转自6月3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