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用心 足球暖心——贵州织金体育扶贫侧记
“注意站位,跑位要快,传球要准,别扎堆,散开防守……”
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足球比赛在贵州毕节织金县第八小学举行,对阵双方分别是国家体育总局“公益行记者联队”和织金县第八小学校园足球队。
绿茵场上,小将张梦遥格外抢眼,数次单骑闯关。四年级的张梦遥是校足球队的一员,面对称赞,不善言辞的他有点害羞,“我曾经看过别人踢球,觉得很有意思。”去年,他报名参加足球队,下午放学后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操场上训练,而他上学的费用多数是在精准扶贫政策下通过资助获得的,球队里还有很多和张梦遥一样的孩子。
织金县第八小学在政府资助下于2018年建成,在校生从180人到现在1350人,校长肖云见证了校园翻天覆地的变化,“两年多的时间,从只有4个教室到现在各类设施一应俱全,作为校长,孩子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幸福。”
作为土生土长的织金人,肖云从一名山村儿童到普通教师,逐渐成为一名小学校长,脱贫攻坚点亮了她和孩子们的未来。
肖云的求学之路始于这片大山,在乡村小学读书,坐着长条凳,用着裂缝的课桌,稍不留神就会在作业纸上戳个窟窿。肖云回忆说:“上小学时每天要走20多公里,天没亮就要出发,父亲徒步送我,黑漆漆的山路,父亲一起陪我走到天亮,见到人烟才回去。”因为这些,肖云不舍得离开家乡,教育专业出身,哪门课缺老师,她就去教哪门课,坚持做好教育,是肖云对家乡的承诺。综合考虑学校硬件设施和孩子们的实际情况,肖云开始了乡镇小学“体教融合”的尝试,而体育扶贫更为此注入不竭动力。
在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下,织金县第八小学的孩子们从山村学堂搬到了全新校舍,从100多名学生到上千名学生,读书声和炊烟袅袅一样,为织金县注入勃勃生机。2018年初,国家体育总局驻织金县扶贫工作组来到这里,为学校的孩子们捐赠了各种体育用品。“要不是扶贫政策和体育总局协调体彩公益金的资助,我们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教学环境和体育器材。”说起扶贫政策,肖云由衷欣喜,“操场上的各种体育器材,伴随着山里的孩子,也继续着我和父老乡亲们振兴家乡的理想。”
“足球助教”是学校综合考虑硬件设施和织金县孩子们爱跑爱跳、体能条件好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尝试。肖云介绍说:“大山里的孩子性格往往比较腼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他们变得更有自信,敢于表达,也更有合作精神,我们希望孩子能不拘泥于文化课,实现全面发展,对一些有足球天赋的孩子则希望尽可能地挖掘他们的特长加以培养,让他们掌握一‘体’之长。”
织金八小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孙守义深有感触地说:“足球教给孩子们的一‘体’之长,不仅是如何传球、如何跑位、如何射门,更多的是对精神世界的立德教育,体育与教育相衔接,学生既学到走出大山的本领,又不失振兴乡村的初心,体育扶贫与教育扶贫相互支持,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采访结束时,在这座背靠大山的操场上,绿荫小将们挥洒着汗水,此时此刻的肖云站在操场上,享受着带有泥土芬芳的秋风,看着孩子们开心的脸庞,她说:“学校的发展贯穿了教育+体育+扶贫的‘脉络’,我的内心感受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转自9月16日《中国体育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