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河区 强化师资 打破壁垒
![]() |
![]() |
![]() |
![]() |
![]() |
日前,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华南农业大学附属小学内,热闹非凡。下午4时,大操场上,低年级的学生正在练习智能跳绳,借助设备系统的训练监测、数据分析等功能,学生的每一次训练记录,专业且清晰可见;篮球场上,高年级学生正在进行拍球、传球、三步上篮等动作练习,随后展开分组对抗。场边有一位高大的阿姨,和蔼可亲,认真看他们训练。
这位阿姨叫李晓勤,前中国女篮队长,曾参加过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获得铜牌。同学们训练之后,李晓勤为同学们传授了篮球基本知识、理念以及相关技巧,大家为这位篮球名宿的辅导而激动万分。
事实上,李晓勤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天河区文广旅体局二级调研员,此前还是多年的天河区体育局副局长。
华农附小校长刘安明表示,《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颁布,更坚定了学校推进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他介绍,学校创办于1952年,33个教学班,学生1428人,生源优质,主要为华南农业大学教职工子弟,运动场面积共10410平方米,历来具有全员重视体育运动的优良传统。“目前,华农附小体育的开展,可谓是‘百花齐放’,只要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身心发展的体育项目,我们都会全力推动。”
记者了解到,该校开展的项目,不管是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还是足球篮球等大球项目,抑或跳绳、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趣味运动、军训等,都受到师生、家长的欢迎。
在华农附小,有专门的经费投入用于体育,有强大的体育教学组,专职体育教师多达8人,其中还拥有国家B级足球教练,外聘有7名教练和顾问;该校有一流的400米标准综合运动场、3人制和5人制足球场;利用华农的高校资源,高水平运动队带动校队发展,参加校际间的比赛与活动,并承办区里相关体育比赛;体育教师待遇和地位不断提高,足球训练及活动计入工作量,每周人均200到300元足球专项训练补贴。
“我们规定,学生体育成绩不优良,就不能参评‘三好学生’。”刘安明说。
华农附小对体育的高度重视和开展也受到家长的认可。今年刚就读小学一年级的黄颂晴,不仅可以感受到华农附小优质的文化学习氛围,更可以多参加体育活动。黄颂晴妈妈李女士表示,“孩子每天除了学习之外,还喜欢跳绳,更是报名了学校健美操队,每天都锻炼,非常开心。”
李晓勤和天河区教育局体育专干朱越强老师,对华农附小学校体育、体教融合工作都给予高度评价。他们介绍,不仅是华农附小,天河区早在2006年就出台体教结合等相关文件,受限于体育场地、业余体校训练等因素,天河区采取的是“区队校办”,将体校各大项目“下放”到各校,建立训练基地。安排专项经费投入,派专业教练到学校指导训练,体育局和教育局联办中小学生运动会等,以此促进各学校开展体育训练,提高学校运动技术水平,尽可能让学生掌握一至两门运动技术,增强学生体质。
在《意见》印发后,他们也起草了《天河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体教融合,促进学生技能水平和体质健康发展的工作方案》,今后将解决相关问题,如中小学校应建立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培养体系,形成中小学校训练相互对接;将普通中小学校的优质良好的运动场地应该用于开展青少年体育训练,防止闲置,把场地盘活起来;学校体育教师带队训练所取得的成绩纳入绩效工资计算,充分调动体育教师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体校教练进入中小学校开展训练的资质认定和管理。“按照《意见》,我们还有一些现实的问题要解决,比如教练员到学校能不能上体育课,毕竟教练员并没有教师资格证;学校老师参与区队校办的训练工作,能不能领取补助等等,这都需要各方重视并解决。”李晓勤说。(转自11月9日《中国体育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