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社区运动会“升级”——北京市民李梅:项目设置还要精细化
近日,一个工作日的上午,在北京市大兴区一个小区广场上,传来一阵阵热闹的加油声、欢笑声。原来是社区居委会在举办家庭趣味运动会,吸引了很多亲子家庭参与。趣味运动会的项目有投沙包、袋鼠接力、两人三足等,游戏中亲子家庭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每一个挑战。社区居民李梅赶着上班经过时匆匆看了一眼,心想:有空我也想带儿子一起参加。
“自从有了儿子以后,做什么都想带他一起去。像社区里组织亲子活动,凡是有机会能跟其他人产生交流的活动,只要时间允许我就想带他一起尝试。”李梅说,“但是小区运动会,即便是亲子家庭趣味类的,在项目设置上也有些简单,不够合理。我在旁边看过一次,因为现场比较混乱,参与完成度很低,就只是看看热闹。”
李梅感觉参加亲子家庭运动会要靠运气,她所知道的几次活动都是居委会现场临时组织,现场报名参与,每次都在工作日工作时间。“这样对我们上班族来说很难,要是周末我们参与的几率还大些。工作日只能看哪家父母不上班了。所以大部分都是奶奶爷爷带着孩子在小区广场玩的时候正碰上活动就顺便参加了。”这就导致更多是老人带孩子一起参与,李梅认为在项目设置上有趣味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老人的年龄和运动爱好,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让老人和孩子更好参与的运动项目。“跳跃类的就不太适合老人和孩子共同参与。”
社区运动会是一件好事,睦邻里、强交流、练身体、促健康。如果在举办过程中多考虑社区实际,效果会更好。李梅说:“虽然社区运动会是很小范围的活动。但要举办好,举办到小区居民心里去还要下很大工夫。能不能办出特色,就要看社区运动会内容有没有特点,合不合理,科不科学。照搬几个运动游戏很容易,难的是根据本小区的实际有所创新。小区里孩子年龄层次很多,有幼儿、有儿童、有少年,组织趣味运动会的时候是不是考虑一下年龄分层,为不同年龄段设计一场专属运动会,体验会更好一些。”(转自12月9日《中国体育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