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南 熠熠发光 云南体育蓬勃发展
七彩云南,不仅有绝美的风景,还有独特的民族风情,更是适合开展体育活动的运动天堂。近年来,云南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努力打造云南特色体育,推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2020年,云南省相继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意见》《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实施意见》《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年云南省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补助方案》等促进体育发展的相关文件。这些政策的出台,犹如一剂强心针,全力推动云南体育事业向更深、更广、更强的方向迈开大步。
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云南省把全民健康作为全面小康的重要推手,把“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作为云南体育的一个常态化惠民品牌工程推进,每年实施一批民生实事项目,逐步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全覆盖,使各族人民在共建共享全民健身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目前建设了覆盖100%县(市、区),75.73%乡镇(街道)和95.35%行政村(社区)的体育场地和设施。
随着全民健身设施的不断完善,群众性活动也在云南广泛开展,结合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定位,上合昆明国际马拉松赛、怒江皮划艇野水世界杯、七彩云南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节、东川泥石流国际汽车赛、昆明滇池国际龙舟赛等一批精品赛事也落地生根。
体育旅游是云南体育产业的重点,也是云南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云南省体育局主动链接文旅融合、生态康养、户外运动等领域,打造体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建设大滇西旅游环线是云南省委、省政府推动云南文旅转型发展的重要决策,也是提升沿边开放水平的重大工程。云南体育把赛事融入旅游当中,如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节,自2018年起赛事取道滇西,新增芒市至瑞丽、瑞丽、腾冲三站,保留大理、丽江站比赛,全五站赛道总长度近700公里,充分体现赛事“漫长的距离,伟大的坚持”的含义,参与选手从25个国家和地区增加到36个国家和地区。同时,还通过中国怒江皮划艇野水世界杯、中缅瑞丽-木姐跨国马拉松等,促进大滇西旅游环线的快速高质量发展。
竞技体育方面,2019年云南省运动员国际年度比赛取得18枚金牌、9枚银牌、9枚铜牌;全国年度比赛取得178枚金牌、156枚银牌、147枚铜牌。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云南输送及军地联合培养的运动员获得5枚金牌、1枚铜牌,为中国军团取得好成绩贡献了云南力量。
云南冬季项目开局良好,深入开展跨界跨项选材,现有60人在9个项目国家队集训,获得国家体育总局通报表扬。全年冬季项目获得6枚金牌、13枚奖牌、6个4至8名,实现了云南冰雪项目金牌、奖牌零的突破。建设呈贡体育训练基地短道速滑场,成功举办亚洲短道速滑公开大奖赛。2020年7月25日至29日,由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主办的“2019-2020中国冰雪体能测试大比武”中,云南省跨界跨项国家集训队共有38名运动员参加测试,获得5个单项第一名和22个前八名的好成绩,在全国名列前茅。
体育产业方面,积极推进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群建设。启动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群概念性规划方案编制,以“世界一流、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科研先进、布局合理”为建设目标,以昆明、泸西、富宁、丽江等为依托,建设高原区、亚高原区为主,低海拔区为辅的立体高原训练基地群。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地建设,嘉丽泽、科化基地等一批训练基地投入使用。2019年云南体育彩票全年销售额87.26亿元,筹集公益金24.34亿元,排名全国第十、西部第二。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近年来,云南体育对外交往不断拓展,云南特色国际品牌赛事形成体系。经过连续几年持续打造,形成“一带一路 七彩云南”系列国际品牌赛事体系,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持续攀升。“上合昆明马拉松”获中国田联金牌赛事认证、国际田联铜标赛事认证。
七彩云南,是独具风情的云南,更是开启现代生活的运动云南。七彩云南,运动天堂!
竞技体育稳步提升
近年来,云南竞技体育工作服务国家利益,发挥自身优势,强优固本,恶补短板,呈现出稳步提升的态势。
东京奥运会延期,云南省体育局统筹疫情防控和东京奥运会备战工作,闻令而动,落实举措,确保了冬训以来国家队和各级运动队来滇训练1800人次的训练生活安全。同时围绕备战“十四运”“十四冬”,对标对表国家队新周期备战工作要求,参照国家队模式,强化“体能是东京奥运会入场券”意识,首次组织训练单位体能摸底测试。在体能测试中,云南省长跑名将董国建、朱仁学、杨绍辉、张德顺,自行车运动员普译娴,散打运动员吴超等都完成了测试。
此外,云南还常态化开展队内比赛,以赛代练,以赛促练;强化省级运动队和梯队建设,出台省级预备队管理办法。加强全省反兴奋剂工作,2020年3月27日成立云南省反兴奋剂中心。进一步加强以备战为中心的竞技体育工作领导体系建设,稳步提升云南省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2019年,云南省运动员参加全国锦标赛、冠军赛总决赛(总排名)中获第一名16项次,第二至三名53项次。特别是在疫情后恢复的全国锦标赛中,33岁老将董国建、正在调整状态的张德顺双双获得男女10000米冠军,蔡泽林、张俊、牛文超、李勇欣、李兴富等团结协作拿下竞走男子20公里团体冠军;提升级别仅三年的山俊(60-63公斤级)获得全国锦标赛冠军,为当前的备战鼓舞了士气。
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云南省先后有100名运动员参加备战训练,其中国家跨界跨项集训队运动员60人,与外省交流引进和联合培养运动员40人,在已经提前进行的跳台滑草、高山滑雪、北欧两项、跳台滑雪、钢架雪车等5个项目比赛中,获4金3银2铜,9项次第四至八名,创造了云南冬季项目运动员从无到有,比赛成绩从零到金的历史性突破。
9月25日,云南省体育局召开云南竞技体育备战大会,吹响了冲刺东京奥运会、第十四届全运会、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三大赛事”的号角,树立参赛任务目标,全面强化思想备战、组织备战、技战术备战、科研备战和综合保障备战,全面完成好备战的“最后一公里”冲刺工作,力争实现竞技体育新突破。
云南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尹勇表示,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体育战线要把备战冲刺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实,紧紧围绕备战冲刺“三大赛事”,强优势补弱项,把握重点,合理布局,全面抓好备战参赛工作。要拿出敢于争先、敢于争第一的拼搏状态,夺红旗、争奖牌。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奋斗有我的责任感,以问题为导向,向短板要提升,从弱项提实力。要全面把控好备战训练节奏,统筹好疫情防控和训练备战,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主动应对求变创新,狠抓体能短板,提高技战术实力水平,强化科技助训保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备战计划,提前谋划、以战领训、强化保障,做好心理疏导,尽量避免伤病。要坚决推进反兴奋剂斗争,拿干干净净的金牌。要加强运动队党的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国女排精神,为备战冲刺提供强大政治保证,确保取得竞赛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用实实在在的竞赛成绩为云南体育强省建设注入活力和动力,不负全省各族人民的殷切期望。
群体工作成绩斐然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素质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共同关心的话题。为此,云南省持续打造体育民生品牌——“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着眼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在身边”,将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健身步道、足球场地建设要求和指标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全面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中央资金6.77亿元,省本级预算安排投入4.46亿元,共计投入资金11.23亿元,支持各级公共体育场馆、足球场、篮球场、健身步道等体育设施建设。
据统计,云南省近三年建成全民健身步道3110公里、冰雪场地6个、室外健身器材14035套、累计大中小型公共体育场馆244个;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1500块社会足球场建设任务,云南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将从“十二五”时期的0.44块预计上升到1块(含校园场地);全省县级体育场馆覆盖率达100%,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分别达75.73%和95.35%,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十二五”时期的1.23平方米提升到1.79平方米。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从0.5人大幅增加到1.31人,每年举办县级及以上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次数超过1400场次,年均超过2000万人次参与健身活动;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从31.5%上升到36.01%,每周参加1次以上体育锻炼人数达2212.3万人。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由89.1%提升到89.8%。
云南省是少数民族省份,民族体育特色鲜明。云南省射弩、陀螺、民族武术、民族赛马,以及龙舟、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特色和优势。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云南代表团成绩均名列前茅。
此外,云南省健身活动目前已经蔚然成风,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蓬勃开展。2019年,安排全民健身专项经费1605万元,开展以“七彩云南全民健身运动会”“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民族体育运动会”为主体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州、县、乡三级全民健身特色品牌活动100场、全民健身活动2000余场。七彩云南全民健身运动会健步走活动暨“红塔·云南乐走”活动、第九届全省老年人健身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赛事得到群众广泛赞誉。
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群焕发新光彩
2020年中国足协全国女子足球超级联赛10月11日在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落幕,2020赛季中国男子足球乙级联赛10月24日接踵而来,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和泸西基地再次全国聚焦,拉开中国足球高原作战的又一个序幕。尽管今年受到疫情影响,但云南省没有停止打造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群的步伐,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云南高原基地群再次焕发活力。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海拔6740米,独特的地理及气候环境赋予了云南得天独厚的高原体育训练资源。因此,这里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之一。作为提高耐力型项目运动能力的一种重要训练手段,高原训练的效果已得到世界体育界公认,国家田径队、游泳队、足球队经常驻扎此地训练。与此同时,云南又具有立体化、多层次高原训练的优势,拥有建立“低海拔-亚高原-高原-高高原”立体化、梯级化训练服务体系的便利条件。
近两年来,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及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在云南省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群的指示精神,云南省体育局于2019年8月启动了云南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群概念性规划方案设计前期工作。2020年7月,规划方案完成了初稿编制。重点围绕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呈贡体育训练基地、松茂体育训练基地、北教场体育训练基地、体育工作大队、泸西足球基地、富宁基地等7个省级基地,充实完善各州市相关基地规划内容,估算总投资约21.12亿元(不含州市规划投资)。
今年8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意见》,其中特别强调,要依托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群,培育以昆明为核心的体育产业经济圈、“大滇西”体育旅游发展带和滇东北山地户外运动带等产业集聚区,打造高原体育训练与康复基地品牌,助力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目前,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群建设已纳入省“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
海埂体育训练基地是老牌训练基地。2019年,接待国内外全民健身和专业运动队运动人数达10万余人次;2020年,受疫情影响,海埂基地截至目前已经接待了7万多人次。随着海埂基地硬件设施的改造提升,这里已成为国家游泳队、国少男足、中超、中甲、中乙等国字号和国内外各运动队的首选高原训练基地。
呈贡体育训练基地是“中国田径协会的高原训练基地”,30多年来,先后培养出了上百名国际级国家级运动健将,被称为“冠军的起飞地”。国内外田径队及各省市(区)田径队、摔跤队、自行车队、摩托车队等纷纷慕名前来高原训练。近年来,在全国乃至世界大赛中获得录取名次的男女中长跑、马拉松、竞走运动员几乎都到呈贡基地训练过。
据统计,在东京奥运会备战训练过程中,共有足球、游泳、田径、皮划艇、赛艇、橄榄球、竞走、中长跑、女子手球、男子柔道、现代五项、山地自行车、铁人三项等运动项目的国家队先后到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呈贡体育训练基地、松茂水上运动训练基地等进行了高原训练。近几年,一些国内外队伍还逐渐向云南其他地区扩展训练版图。从2015年开始,国家自行车队和各省市自行车队在德宏芒市的孔雀湖风景区进行冬训,全国自行车锦标赛也多次落户芒市;各省市的拳击队近年开始将队伍带到迪庆进行高原集训;全国青少年足球赛则选择在海拔较低的泸西足球训练基地……
云南高原立体训练基地群已颇具规模,“十四五”期间,云南省体育局将持续完善基地群建设,让云南逐渐建成全国乃至世界最具吸引力的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群落。(转自12月10日《中国体育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