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冰迷到裁判——我的“花样”北漂
2006年意大利都灵冬奥会,那是初中的我第一次接触到花样滑冰。张丹/张昊在双人自由滑比赛中抛四周跳摔倒,却带伤重返赛场,配合着《龙的传人》的旋律,坚持完赛并拿到亚军,感动无数国人。彼时年少的我也被深深震撼,张丹/张昊成为我的偶像,也成为我作文里的常客。
随着比赛看得越来越多,我对花样滑冰的了解和喜爱也越来越深。从张丹/张昊开始,我逐渐了解了包括申雪/赵宏博、庞清/佟健在内的中国双人滑“三驾马车”,熟知了来自韩国和日本的两位天才少女金妍儿和浅田真央的“金猫大战”,由金博洋的出现而引发的“四周跳时代”以及俄罗斯女单井喷的“俄萝时代”。而在15年的历程中,我也从一个的忠实观众、冰迷,成长为国家级技术组裁判员,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却又顺理成章。
2011年9月,我成为一名大学生,就读于上海某高校。当年11月,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首次在上海举行,我终于有了现场观看高水平花样滑冰赛事的机会。我目睹了小时候的偶像张丹/张昊的最后一次中国杯表演,那个赛季之后张丹退役了;见到了我关注了很久的年轻选手隋文静/韩聪,小小身体藏着大力量;在观众席上偶遇了当时在青年组所向披靡的闫涵、李子君,向他们表达了喜爱送出了祝福。
冰舞上海、冰上雅姿等国内顶级花样滑冰商演也轮番在沪上演,到2015年我毕业前夕,上海更是承办了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一次又一次校门口的观赛机会,让我愈加深陷花样滑冰魅力的同时,也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冰迷朋友。
大学毕业后,在同学和实习公司的引荐下,我曾为媒体兼职写花滑稿件,朋友也给我推荐了一份与我专业对口且与花滑关系密切的工作,但是需要去北京。由于刚刚毕业,心里充满了未知和恐惧,我决定继续留在上海打拼。
转折发生在2015年7月,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我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复,那是冬奥会啊!那是我从小最仰慕的赛场啊!如果能现场观看冬奥会比赛,甚至成为冬奥会的工作人员,这将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于是我终于下定决心:北漂!
这份工作像是特别为我准备一样,专业对口、兴趣对口,因此从入职到面试都非常顺利。入职后,我立马投入到中国杯的筹备工作中,没几天便迎来了在首都体育馆举办的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如今我已参加了5届中国杯的工作。与众多花样滑冰运动员也从偶像与粉丝的关系,变为工作关系、朋友关系。更切身体会到了中国花样滑冰发展到现在,不仅有一代又一代教练员、运动员的努力,还有更多大家看不到的幕后工作者,他们对队伍的保障,对赛事的支持,对市场的深耕,共同造就了中国花样滑冰的发展与成长。
2019年,基于对花样滑冰的知识储备以及相关工作经历的加持,我报名参加了国家级技术组裁判员培训班的考试,并顺利获得国家级数据操作证书,获得资格证书后陆陆续续以裁判员身份参与了一些花样滑冰比赛。今年4月,我有幸以技术组裁判员的身份参与了相约北京冬奥测试系列赛事,提前过了一把“冬奥瘾”。坐在冬奥场地的裁判席上,尽管只是测试赛,心情仍然无比激动,像是提前圆了梦。
距离2022年北京冬奥会还有半年多,我的愿望是在明年2月首都体育馆的花样滑冰比赛时,我或是穿着工作服忙里忙外,或是在观众席摇旗呐喊,无论是什么角色,我都将为能亲眼见证家门口的冬奥会而感到幸运。(转自5月28日《中国体育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