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冰上记忆——在什刹海神交故人

  我的冰鞋是在大一的第一个冬天买的,黑龙牌,白色,花样刀。决定购买之前去离中国人民大学不远的海淀文体商店看了两次,115元的价格,在20世纪80年代不是一个小数字。在当时用这么大一笔钱买双使用率不高的冰鞋堪属异类。“终于有了自己的冰鞋。”冰鞋拿在手里,暗喜涌向心中。那个周末就跑到北大未名湖的冰面上剪彩新鞋。
  我是从初中开始接触滑冰的。北京有不少露天冰场,最有名的当属什刹海的前海和北大燕园的未名湖。从很多反映老北京的影视作品中便可略知一二,如《青春万岁》《血色浪漫》。这些露天冰场大多是冬天在河湖水面上人工修葺出来供人玩耍,一般在公园里较多,有人管理,规模大一些的还有专门的冰鞋出租业务。那时滑冰自带冰鞋的比较罕见,多是租冰鞋,按时计费。我自然也不例外。
  记忆中,那时的北京很冷,公园里只要有面积相当的湖面,基本都会开放冰场。中学就读的学校距离陶然亭公园只有1公里,家也在5公里之内,陶然亭公园的冰场成为我与滑冰初接触的地方。寒假里,我经常会在完成作业之余,或约上同学或带着弟弟到陶然亭冰场消磨两个小时。冰上很冷,但是浑然不觉,全部身心都沉浸在滑行、摔倒、爬起来继续滑行的简单快乐中。摔倒时的惊叫、追逐时的欢叫在冰场上此起彼伏,偶尔被一阵风吹远了,留下打打闹闹的孩子们的身影。
  随着滑冰水平提高,冬天到冰场上滑冰逐渐成为我的一个念想。什刹海、筒子河、龙潭湖、紫竹院、八一湖、颐和园……这些公园里的冰场都被我逐一试滑。什刹海的滑冰历史悠久,著名作家王蒙青年时期便时常在这里滑冰,根据他的小说《青春万岁》拍摄的同名电影里,50年代大学生们在这里滑冰,火热的生活、飞扬的青春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到了80年代,来这里滑冰的年轻人依然蜂拥而至,周末甚至晚场都摩肩接踵,其火爆程度类似当时风靡的舞厅。这里已经成为年轻人心中的殿堂,也因此什刹海在我的并不丰富的滑冰史上成为符号性的存在。以至于后来女儿儿时唯一的一次露天冰场滑冰的经历就献给了什刹海。
  大多数冰场平日里冰面开阔,滑冰者稀疏,间或有高手一展英姿;一到周末在租鞋规模小的冰场,某些号码的冰鞋便告罄。出租的冰鞋基本是花样鞋,一是因为冰刀是双刃的,便于初滑者站稳;另一方面花样刀速度不会太快,在人满为患的冰场上相对安全。滑冰的年轻人大多有热情无水平,胆比天大,横冲直闯,我就曾经成为被人从后边铲倒的受害者。
  有了自己的冰鞋,滑冰就不再受限于公共开放的冰场。大学期间多流连于北大未名湖和清华小河沟(荷塘)。或许是会滑冰的学生不多,更或许是拥有自己冰鞋的更少,大学校园的冰场清冷,人少安静,冰面又厚又硬,从冰下深处传来嘎嘎的冰开裂的声音令人震撼。
  闻着书香、伴着塔影,在阳光下滑行的日子已经远去,如今我作为一名报道北京冬奥会的媒体人继续着与冰雪的故事。(转自5月28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