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冰上记忆——留在膝盖上的印记
我的家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十几年前的冬天比现在要冷得多。得益于自然条件,滑冰课成了我们冬天体育课的主要内容。
记得初中时,一到冬天,学校将每周两节的体育课调整到一起,我们就有了一个多小时的滑冰时间。每次赶上滑冰课的日子,同学们上学时手里都拎着一双冰鞋,我的冰鞋就是鼎鼎有名的“黑龙”牌的,到了学校,班级里每人脚边都放着一双冰鞋。我们班的滑冰课时间通常都安排在下午,盼了一上午,终于能滑冰了,大家都兴奋不已。
出校门右拐,在不到400米的位置有一个满都海公园。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排成两路纵队,有说有笑地走到公园里人工湖结成的冰场。到了冰场第一件事儿不是着急换冰鞋上冰,而是一窝蜂地找岸边磨刀的爷爷给自己的冰鞋“开开光”。磨了刀的冰鞋才能滑得又快又溜。
冰场的娱乐设施与现在的大同小异,我最喜欢的就是冰车。只不过那时的冰车不像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卡通造型,是最普通的铁冰车。一个人坐着,一个人推着,坐着的那个人虽然兜着冷风,脸被吹得通红,但仍然不亦乐乎。
还有一种游戏是“拉火车”。“车头”的同学得有良好的滑冰技术,才能掌控后面一个扶着一个的“车厢”。相信不少人身体上都有一两个童年时期调皮捣蛋时留下的证据,我的证据之一就来源于滑冰。当时我们正在“拉火车”,一队人正平稳有序地滑着,偏偏有位爱恶作剧的男同学从中间横撞而过,将我们的“火车”打散,大家都踉踉跄跄,我一个没站稳重重地跪在冰面上。自那时起,双腿膝盖骨就摔得略有不同。初中时期那么多节滑冰课,唯有对这个事记忆犹新,也得归功于膝盖上的“证据”。
初中毕业后,再也没有在公园人工湖滑冰的机会。上了大学,虽然偶尔也在商场里的冰场滑过几回,但是租的冰鞋不合脚,也没有了当时无忧无虑的快乐。
直到因为工作接触到冬季项目后才了解,儿时的“黑龙”冰鞋是冰球刀,商场里租的冰鞋是花样滑冰刀。后来与同事朋友说起初中的滑冰课,他们无不充满感叹和羡慕。每每想起,最让人怀念的还是那时每周在公园湖面上能“撒野”的滑冰课。(转自5月28日《中国体育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