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那达慕 特色民族体育闪亮的舞台
马头琴名曲《万马奔腾》恢弘的旋律中,伴着“嗒嗒”马蹄声和搏克手颈间舞动的五色彩绸,第三届吉祥草原锡林郭勒·那达慕大会上再现内蒙古少数民族的雄姿,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民族体育气息。
提起那达慕,首先想到的就是赛马。蒙古马曾载着忽必烈的骑兵踏遍整个亚欧大陆,如今在风霜雪雨的大草原上,它们并没有失去雄悍的马性。在那达慕这个“战场”,它们依旧是最闪亮的明星选手。开幕式上几百匹象征着吉祥的白马将现场气氛带入高潮,奔腾的赛马吸引观众不惜冒着烈日,为之呐喊助威。在阿巴嘎旗举行的马上三项表演项目(骑马射击、骑马射箭、骑马拾哈达)则在趣味游戏中再现了草原牧民狩猎社会的原始状态。“那达慕大会上的多数项目都来源于牧民的日常生活,骑马是牧区儿童必备的技能之一。那达慕大会把这些来自全区各地的高手聚集到一起,切磋技艺,是展现丰富的内蒙古民族体育的良好平台。”锡林郭勒盟文体局局长李询看来,良好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基础是自治区体育文化工作的优势,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在当地普及度高。“赛马在牧区的普及度自不必提。你看赛场边的女搏克手,她们为了比赛,各个肌肉发达,皮肤晒得黝黑,但谁也不会觉得她们这样不美,反而觉得各个英姿勃发,很有魅力。这就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扎根在群众心中的体现,一种精神意识。”
“男儿三艺”,即赛马、射箭和摔跤比赛,每次那达慕上产生的“男儿三艺”冠军就相当于《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很受蒙古族姑娘的欢迎。本届那达慕大会“男儿三艺”总冠军是来自西乌珠穆沁旗的浩如乐。这个射箭第一、摔跤第一、骑马第二,总成绩第一名的蒙古族大汉面对采访时跟在赛场上的勇猛完全不同,显得紧张、羞涩。“我汉语不太好,我说蒙语,裁判帮我翻译可不可以?”浩如乐认为,“男儿三艺”比赛最难的是射箭,“骑马和摔跤原本就会,水平是什么样就比什么样,射箭跟它们不一样,不练就会失了准头。我觉得我的射箭水平‘还可以’,我们这高手很多”。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适应蒙古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那达慕或以嘎查(村屯)、苏木(区乡)为单位,或以旗县为单位举行,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那达慕,摔跤选手为512名,骏马300匹左右,会期7至10天;中型那达慕,摔跤手256名,马100至150匹,会期5至7天;小型那达慕,摔跤手64名或128名,马匹30或50,会期3至5天。大小型那达慕一般都集中在每年的春夏秋三个季节召开,而且每次必须进行赛马、搏克、射箭三个体育项目,其他如蒙古象棋、赛骆驼、布鲁等也常被列入其中。那达慕是具有广泛群众性和娱乐性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具有广泛、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蒙古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那达慕上的各项体育活动是力与美的显现、体能和智慧的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展示了马上民族群众的综合素质,它也是民族特色体育最闪亮的舞台。
(丰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