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间艺人姚建强坚守和传承风筝技艺

    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唐闸镇民间艺人姚建强一头扎进风筝制作、哨口雕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他的这份执着坚守一晃就是30多年。

自幼熏陶成就行家里手

    南通是全国四大风筝之乡之一,其最大的特点是风筝装有哨口,能在空中奏响迷人的“交响乐”。姚建强的祖父、父亲是当地出了名的风筝艺人,既是扎制风筝的好手,也是放飞风筝的能手。姚建强自幼受其影响和熏陶,上学时就深深喜欢上了风筝,常跟着父亲扎七星、六角风筝。18岁那年,他从邻居家弄来200多个小葫芦,尝试着哨口的雕刻,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找到了灵感,从此痴迷一发而不可收。他雕刻制作的哨口风筝,外形古朴,绘画精细,风筝正面装着数十乃至数百只大小不一的哨口,放飞时,发出不同凡响的“乐曲”。
    在时光的流逝中,姚建强也成了风筝竞技场上一员宿将,2001年,他参加南通风筝比赛荣获一等奖、风筝制作最佳制作奖,被聘为南通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哨口风筝特约研究员。在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期间,姚建强为参会嘉宾做过现场表演,新西兰前总理希里普观看他了制作的大型风筝后,竖起大拇指,连说:“ok、ok”。2003年,他的3只风筝参加中法文化交流年,荣获风筝放飞特等奖;2004年,他的两只风筝荣获江苏省银奖,另有两只风筝被瑞士博物馆收藏;2005年风筝艺术历程入编中国民间艺术家卷,在江苏省中小学课本《江海文化》一书中,姚建强的风筝制作技艺作为教材入书……30年的坚守与耕耘,一个接一个地获奖,把姚建强领进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以及省市文艺家协会会员,市文博协会会员行列。
    姚建强的风筝在多次放飞比赛中的出色表演,使他声名远扬。他的风筝和哨口销往京、津、粤等20多个省市,还有10多只风筝走出国门,出口法国和东南亚地区。

让更多人感受风筝魅力

    带着好奇,记者走进他的工作室里,在这里,他向记者演示了风筝和哨口制作的全过程——选取几根弹性好的本地上乘老竹,用文火烤直,扎成上下左右对称均匀,轻重一致的长方形,然后在边长的中间外部各扎一等边的三角形,形成了风筝的骨架。风筝骨架扎好后,用事先按其尺寸绘绣好的绢布缝合,再用去其弹性的蜡线或细绳作引线,引线五至十二根上下迎角适当,左右对称,长短与风筝大小相宜。完毕,他又给风筝加了两条尾子又称尾档,长度约为风筝高度的十五倍左右,重量为装配哨口后全重的十分之七,通常用加工后质地松柔的蒲草或稻草正反搓成上粗下细,左右均匀一致的草绳制作。尾档可分飘于风筝下方两侧,互不缠绕,快速放线风筝后飘时,轻柔而有浮力的尾档,在空中飘舞犹如惊蛇闪动。  
    他告诉记者,风筝扎制前后有十余道工艺,数十条要领,这些在民间经过千锤百炼的精湛工艺,使得标准的哨口风筝,无论大小,均可在空中承受五级以上风力,即使在七八级的强风中,任凭地面树摇麦低,仍可稳悬于数百米高空,其稳定性是一般象形风筝望尘莫及的,它为装配音响设备——成套哨口提供了可靠条件。  
    哨口统称“口”,通常用葫芦,蚕茧,果壳(白果壳、栗壳、龙眼壳等)。他说,哨口制作是个复杂的过程,没有一定的功底,做不出来好的哨口,在空中达不到悦耳动听的效果,三言两语难以道清,只有通过现场直观演示才能说得清楚它的门道。 
    如今,49岁的姚建强因搬迁离开了黑土地住进农民集中安置区,但他依然坚守着风筝制作和哨口雕刻的这门手艺,“不能让这门手艺轻易丢失了”,他把车库辟为工作室,并将风筝陈列在车库内,供居民们参观,他说:“要让更多的人和下一代感受到家乡风筝的艺术魅力”。

(周锋 陆美娟 朱进清)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