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报邓红杰用体育视角记录大事件

  在那些看似与体育无关的重大历史性事件中,如何记录、展现体育人的状态和精神?中国体育报驻重庆记者站53岁的记者邓红杰用他敏锐、独到的视角,饱含深情的笔触,将在历史大事件中从未缺位的体育人真实再现,让体育的力量和精神感动了无数读者。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身在重庆13楼家中的邓红杰感受了地震的巨大威力,当时重庆“晃”得非常厉害。震后,他克服心理恐惧及联络不畅的困难,迅速赶赴都江堰等重灾区采访。
  到达灾区后,他注意到,灾区的体育场馆已成为公共避难所,涌进大量群众,很多体育工作者也投入到救助、安置灾民工作中,他们不仅帮助灾民们安顿,而且提供饮水、食物、准备过夜的衣被……而这一切都是自发进行。在巨大伤痛中看到这些场景的邓红杰非常感动,出于体育记者对新闻的敏锐,他觉得自己必须要把体育人在这场劫难中的表现和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作用报道出去。
  邓红杰说,震后灾区有很多媒体记者采访报道,但体育人在抗震救灾大军中只是一支很小的队伍,受关注程度相对较低,但他们发挥了很大作用,如果不能把他们写出来,作为体育记者无疑是遗憾。他说,很多体育工作者都是在忍受巨大伤痛的情况下没日没夜抢险救灾,他至今记得当时德阳体育局局长彭勇领着一群人几天没休息,一直在干,很多人的手都被晒爆了皮。
  通过在都江堰、什邡、德阳、绵竹、绵阳等重灾区的连续采访,邓红杰撰写了大量反映体育人积极参与抗震救灾,救助地震遇险群众的英雄事迹稿件。而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他先后多次深入到受灾地区对社区、乡村和学校采访,先后撰写4.1万字的新闻报道,反映了体育在灾后重建的特殊作用和体育事业恢复重建的情况。
  三峡库区移民工作是身在重庆的邓红杰所接触的又一重大事件,他说,三峡移民搬迁是一个长期、浩大的工作。他注意到,很多体育工作者不仅要“搬”自己的家,还要“搬”体育场馆,同时这期间还不能忘记本职工作,要继续搞全民健身、青少年业余训练,维护旧的体育场馆、筹建新的体育场馆,还要承担对口乡镇的工作……这些一样都不能丢。
  邓红杰深入三峡库区腹心区县实地采访,通过与当地群众和体育部门的零距离接触、交流,了解了一个又一个感人故事,撰写了近3万字的新闻报道,充分展现了库区人民和体育工作者顾全大局、舍小家保大家、乐观向上、不忘体育事业发展的精神风貌。他反映库区体育人自强不息的长篇通讯《历史的责任》和《“雪炭工程”在三峡库区》系列报道,在全国体育系统引起强烈反响。
  邓红杰说,体育人在国家遇到大事件时不仅从来没有缺位,而且做得非常好。作为体育记者,能够把我们体育人在历史事件中的出色表现及为国分忧、为百姓服务的事迹记录下来,也是宝贵的人生经历。同时,自己也受到了强烈震撼和教育,对体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