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滋养传播让体育文化在运动中渗透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已成为上海海派文化独特的诠释。丰富的体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脉络,作为体现崇尚公平竞争、团结合作的道德风尚;尊重选手、自强不息的道德品质;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构成了推动海派体育文化发展的催化剂。
  《体育三字经》弘扬奥运文化
    镜头一:在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每周的班会上,朗朗的诵读声都会从教室里传出……
    雄鹰展,天高远,华夏兴,国运昌。
    风华茂,我少年,学做人,德为先。
    立宏志,成栋梁,常砥砺,争荣光。
    奥运史,德物载,铸人格,成善才。
    为家国,怀寰宇,习文武,赋春秋。
    ……
    这是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创编研发的校本德育教材,由语文高级教师周玉甫撰写的《体育三字经》。这800多字的《体育三字经》以奥林匹克运动史、人物为主线,歌颂奥林匹克的伟大历程和优秀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所展示的自信、爱国、勇敢、拼搏、坚忍、执著、友谊、团结、感恩等高尚品质,还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思想,运动员必须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基因,令人耳目一新。
    体育文化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作为励志教育手段,继《体育三字经》后又开发了《点燃心中的圣火》(《体育三字经》征引故事),包括60多个体育人物故事和20多篇知识短文,以及《体育精神视频教育片》。在“读读、背背、讲讲、用用”中,从“知”的层面理解“体育”含义;从“悟”的层面体会“体育”使命;从“行”的层面寻求破茧成蝶。提出“体育即教育”的理念,以运动员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培养人格完善、有一定文化基础、运动基础扎实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社会有用人才。
    传承体育文化,铸就奥运辉煌。《体育三字经》成了普及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精神的文化课堂,被评为上海中职校本教材优秀奖。
传统射艺“射以观德”
    镜头二:身着汉服,手持长弓,上场前后互相拱手致礼,在古典音乐的伴奏下,张弓搭箭……这并非古人射艺,而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观德射艺队”的队员们在展示中国传统射箭的礼仪和文化。
    作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项目之一,也是古代“六艺”之一,具有两千多年历史。传统射箭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文化与哲学的载体。近年来,这一有着良好健身价值、丰富的文化内涵的项目,逐步在高校中开展起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率先开设传统射箭课并成立“观德射艺队”,大学生体育协会射箭分会也“落户”于此。
    去年起,上海市教委推出了“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射艺(传统射箭)是首选项目。该校经济学专业二年级的王曾颐参加“观德射艺队”,每天会练上一小时。小伙子说,一年的收获不只是技艺,而是了解了中国传统礼仪,“射艺形式上为竞技,内核却是道德培养与文化礼仪修习。” 如今,在复旦、华政、东华、工程大学、上海理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6所院校也相继开设了射艺课。
    在亚洲射箭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郭蓓的办公室里就有把传统弓,闲暇便挽弓瞄箭。她认为,在校园推广传统射箭,可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修身养性、“射以观德”,特有的健身价值和文化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崇礼、尚武、强身的观念。
传承体育文化 提升文化素养
    镜头三:“爱因斯坦说,‘我是在骑车的时候想到(相对论)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找辆单车,活着就不会后悔’。很多所谓的远方其实并不远,没有比车轮更长的路……”
    在上海体育局团委举办的“传承历史 接力未来”系统团员青年运动队队史讲演赛上,自行车运动员夏兰兰的演讲,赢得了阵阵掌声。从自行车运动百年发展的历史,到现代的发展进程,乃至运动员承载梦想、拼搏精神的形象演绎,“无论严寒酷暑,只要穿上骑行鞋,踩上脚卡,就开始一天的长途跋涉;顶着毒辣的太阳,或是迎着刺骨的寒风,在一望无际的公路上骑上200公里,即使下起大雨,泥水溅得满身都是,可脚下的两个“圈”依然不会停止转动……每一次跌倒必定伤痕累累,但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用车轮丈量青春之路,永远在路上。”
    上海在传承体育传统,加强项目文化建设,提升队员文化素养上出新招。不少青年上门请教前辈,泡图书馆查资料,十多位原创作品演讲,让现场的体育青年感受到了传统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发了爱岗敬业、铭记传统、砥砺当下、接力未来的共鸣。
    文化是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体育无不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价值。“十三五”期间,上海的体育文化建设将博采众长,与时俱进。作为励志、滋养、传播的载体,营养“输液”,创新举措,让体育文化渗透到运动项目中,努力使上海体育迸发出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