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卿尚霖:文化之大 网球之美
“大”、“美”以及由此产生的“大美”是东西方美学世界中互通的审美概念。在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卿尚霖看来,“大”的是文化,“美”的网球运动,二者的结合、交融,就构成了“大美”。
“对于文化,最简单、直白的理解就是文化教育。”卿尚霖说,“以往社会上有些误解,认为我们体育界对运动员,尤其是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不够,从而产生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实际上,无论是我们体育界还是社会各界,对于文化教育都是十分重视的,只是我们过去对于体育的衡量标准大多停留在竞技层面,而忽略了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其实恰恰相反,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体育界对于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一直没有间断。”
卿尚霖介绍说:“现在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有一个运动员文化测试系统,是当年乒羽中心邀请多位顶尖教师编写的涵盖语文、数学等多学科的考试题目,用以测验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因为我国乒乓球、羽毛球项目选材面广、水平高,因此完全可以在能力、基础相当的情况下选择文化基础更牢靠的苗子。当然并不是每个项目都在使用这个文化测试系统,像一些基础薄弱的项目就不适合。就我们网球项目而言,其实基础也不丰厚,但从去年开始,我们也在全国12岁青少年总决赛中使用了这套系统,30多个参加测试的孩子中有2个就因为成绩不达标被取消了参赛资格。”
“尽管我们的‘家底’不厚,但还是希望用这样一种方式向全社会传递网球项目重视运动员文化学习、文化教育的信息。”卿尚霖说。
当然,针对网球项目的文化肯定不仅仅停留在“文化教育”层面,还有运动项目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卿尚霖说:“每个项目都有其文化价值属性,网球也不例外,而且网球因其项目特殊性对参赛运动员和观众都有严格要求,另外运动员和运动员、运动员和裁判员、运动员和观众之间的沟通互动也有范例,作为职业化、国际化程度很高的项目,网球运动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甚至观众的语言要求也比较高,这其实就是网球运动对参与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也正是因为网球项目自身具备的教育和审美属性,外界才更应该对“网球人”这个概念有正确的认识。卿尚霖说:“过去我们培养一名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更想将其打造成下一个李娜、下一个郑洁,但这样的思路恰恰与网球项目本身的诉求背道而驰,我们更应培养拥有相同价值观、近似生活方式的‘网球人’,而不是‘只会打网球的运动员’。要将网球提升到教育、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看待,我们坚信,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出的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将更加全面、积极、健康,他们中也一定能涌现出很多高水平球员。”
中国网球协会少儿网球发展联盟就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应运而生,卿尚霖说:“我们希望通过‘联盟’的方式,建立不分体制内外、不分行内行外,有市场需求自愿结盟的社会组织。以联盟组织团体会员为依托,立足于社会,主动走进学校和俱乐部,推广网球项目、推广网球文化,从而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抓住改革的机遇,占得先机,迅速扩大网球人口,让更多的少年儿童有机会沐浴在网球项目健康的阳光下。”
卿尚霖最后说:“我们欣喜地看到,现在在国内一些高水平网球比赛现场,像中网、上海大师赛,愿意花钱买外场门票的人多了,这其实就说明我们的球迷、网球爱好者已经不只关注竞技比赛,也愿意通过举家出动、共同参与外场互动游戏的方式享受网球、接受网球、消费网球。这其实才是网球更广义的文化,也只有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上,中国网球的未来才会更美、更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