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特色 育人才 促发展——内蒙古体教融合花开育人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有生力量,是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活力源泉。内蒙古自治区立足青少年体育运动需求,扎实贯彻《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用体教融合浇灌体育土壤,帮助青少年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全面发展,助力提升青少年健康水平。
丰富校外体育活动 培育体教融合健康之花
在当前体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成为广大青少年校外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集聚地,为青少年提供了快乐运动的平台。在举办的年度青少年赛事中,来自俱乐部的小队员的身影越来越常见。“我来到跆拳道俱乐部训练已经一年多了,在训练的过程中,我要齐聚眼力、手力和耐力。跆拳道让我变得特别勇敢和自信,我喜欢和队友们一起对打,这种方式充满挑战。”来自南马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李珉宇说。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指导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掌握了多种体育运动技能,并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坚强勇敢、充满活力。
精心组织举办“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打造热度极高的青少年校外健身活动平台。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周末和节假日组织活动累计达2600场次,170多万名青少年儿童参与其中,有助于进一步让孩子养成锻炼的习惯,增强身体素质。此外,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还积极组织基层体育部门、体校、各级各类社会组织教练员和管理人员参加培训班。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120余名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负责人参加了专项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了俱乐部管理和训练水平,通过交流后备人才培养经验,碰撞出思想火花,有效提升了各类师资人员指导青少年儿童科学健身水平。
助力学校体育活动 浇灌体教融合育人之花
内蒙古目前拥有500多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惠及儿童青少年近20万人。积极组织各级体育部门、体育社会团体在中小学开展体育进校园活动,特别是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深入探索体育项目进校园的路径,科学规划课程设置标准,配置最优师资全力协助学校体育发展。目前内蒙古已有19家俱乐部开展了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支持300所中小学开好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射箭、软式曲棍球、旱地冰壶、武术、滑冰等体育项目课程,形成了一批学校特色体育项目。
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助力下,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课外锻炼实效持续改善,校园体育文化蓬勃发展,保质保量实现学生每天在校进行体育锻炼1小时。采用“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多元选择自己擅长且感兴趣的体育运动,并熟练掌握1至2项体育技能,从而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体育教学亮点。
夯实后备人才基础 绽放体教融合发展之花
为更好适应新形势下体育竞技人才需求,盘活体教融合资源,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竞技体育新人,内蒙古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学校、体校主动开展合作,在充分发挥体校培养体育优秀人才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选拔后备人才中的资源优势,选拔输送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足、有运动天赋的好苗子,为构建学校、俱乐部、体校多元化人才培养新格局发挥积极作用。
深化教育资源共享,创新办学思路,积极推进体育俱乐部与体校合作共建后备人才队伍50多支,极大地调动了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激发了体育市场活力,畅通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多元渠道,夯实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接下来,内蒙古将进一步完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人才培养机制,让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加入竞技体育队伍之中,进一步打造体教融合引领下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的强劲引擎,努力开创新发展阶段青少年体育工作新格局,让体教融合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转自12月24日《中国体育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