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运动可缓解焦虑为高考备战“加分”
6月7日至8日是高考的日子,这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全力以赴冲刺高考,体育课基本上都改上了文化课,我们球队也只好应学校要求,取消了每周三次的训练,队友们默默地把心爱的足球交到了老师办公室,高考之后再见吧。”今年就读于山东青岛某中学的高三学生吴晓无奈地说。
学生在高三备考期间,一切都为高考“开绿灯”,而面临较大学业和心理压力,为了节省时间和保存体力而停止所有体育运动,学校这样的做法是否是科学的呢?学生是否需要配合一些适当的体育运动来缓解压力呢?
适当运动可缓解焦虑 消除疲劳
首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教研室副教授石宏杰认为,“体育运动就文化学习而言,是一种积极性的休息,其生理学机制可用相互诱导理论来解释,脑力劳动较多的人,换以肌肉运动作为活动性休息,对疲劳消除更显著,正如上学期间都有课间休息,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到户外活动活动一样。从心理学角度,体育运动可以分散学生的忧虑和压力;从社会适应的角度,体育运动是一种不同于语言和文字的很好人际交往方式。”
适当运动可促进睡眠 提高效率
不论是从维持身体健康的角度,还是调节心情缓解压力的角度,适当的体育锻炼对学生来讲,都是有必要的。适当的体育运动还可以促进睡眠,提高学习效率。
但是,石宏杰提示说:“临近高考,学生们不宜参加有身体直接接触且竞争激烈的对抗类项目,如足球、篮球等。这类运动的运动负荷不宜控制,且可能会造成意外的运动损伤,给学生人生重要转折点的高考带来麻烦。学生具体到参加什么运动项目,运动负荷如何,则要认真考虑。”
那么,在最后这一周左右的时间里,学生适合参加什么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频率该怎么把握,一直是令学生家长们困扰的问题。
对此,石宏杰解释说:“一种情况是,如果孩子有长期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包括参加课余训练的学生)。那么,他就可以在学习之余安排长期习惯的运动项目,不过,由于要备考,运动负荷要适当降低。另一种情况,有些孩子可能除体育课外,没有运动习惯(本身就不爱参加运动),或由于身体原因不便参与运动,这种情况,则不宜勉强,在户外适当地安排散步、各类伸展运动来舒缓紧张的情绪,达到减压的目的。”
降低运动负荷 不挑战新项目
临近高考,主要任务还是学业,要适当降低运动负荷。石宏杰建议:“应以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一般30分钟为宜,通俗地说,就是可以一边运动一边能够谈话的强度,即‘谈话速度’。心率一般是控制在130-140次/分钟,也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身体感知对运动负荷作出判断,一般表现为微微出汗或稍多(气温有关);皮肤颜色为轻度发红;精神振作、活跃、高兴,有继续运动的愿望。
当然,有良好运动习惯的学生也可以适当地提高运动强度和时间。
此外,专家还建议,高考前期,不宜尝试新的体育运动项目或练习动作。因为尝试以前未参与过或不熟悉的运动项目或练习动作,对有机体来说是一种新的刺激,可能会引起以前不常动员的身体部位的肌肉做功,造成肌肉酸痛,而要恢复和适应则需要一定的时间,期间会引起身体的不适,这样会影响学习。(转自5月30日《中国体育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