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发言摘编之山东——深化改革创新 推进体校高质量健康发展

多年来,山东省高度重视体校建设,将其视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工程,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体校高质量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山东全省16市均建有市级体校,县级体校达143所,在训运动员4.8万余人。坚实的后备人才基础,助力山东省在多届夏奥会、全运会上成绩斐然,连续7届夏奥会获得金牌,近4届全运会金牌数、奖牌数位居全国前列。在首届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上,6支参赛队伍斩获4枚金牌、2枚银牌,成绩优异。

在体校建设方面,山东省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山东省深化体校办学改革,出台县级体校办学模式改革方案、市级体校体教融合发展意见,同步配套市、县两级体校办学标准,引导各地采取“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所中心校+N个训练点”“传统特色学校+专项训练基地”等方式,建成新型体校123所,实现“市市有体校、县县有体校”。同时推动办学质量提升,积极开展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工作。

另一方面,加强队伍建设,壮大骨干力量。创设山东教练员学院,强化教练员系统培养,支持退役运动员转岗执教,此类教练员占基层体校60%以上。将体校文化课教师纳入培训计划,组织远程研修和优质课评选,“十四五”时期培训近3000人次,组织运动员文化课统考,合格率达95%以上。并建立起管理人员常态化培训体系,近5年培训2000多人次。

同时,山东省加强赛事供给,创新赛制赛历。当地发挥省运会牵引作用,与奥运会、全运会全项接轨,推行年度积分赛、达标赛。完善赛事体系,设立全省大中小学生体育联赛,年度参赛规模达26万人次,打造“1小时交通竞赛圈”。强化统筹衔接,严格选拔,合理分配省级参赛名额,联合发布赛历。

在此基础上,山东省还加强贯通培养,拓展发展渠道。在全国率先实现体校和普通本科足球“3+4”贯通培养招生,支持高校接收优秀青少年运动员。还优化省队设置,开展跨界跨项选材。出台学校体育教练员岗位设置实施意见,49名退役运动员到普通学校任职,2024年推动省军区面向体校储备培养体育特长兵员,11名体校学生优先入伍。

未来,山东省将以相关会议为契机,贯彻国家体育总局要求,对接“633”工程,借鉴各地经验,持续强化基层体校建设,以高水平青训保障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山东力量。(转自4月17日《中国体育报》06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