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桥“架”起健身新空间——上海:空间集约利用实惠高效




在上海,随着黄浦江45公里岸线、苏州河42公里岸线公共空间贯通,同步建设的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多功能运动场等各类健身设施向市民开放,结合两岸的优秀历史建筑与美景,上海打造了一道城市亮丽“风景线”。而在苏州河旁,一处高架桥下的空间摇身一变,变身为五彩斑斓的洛克体育公园:粉红色的火烈鸟、深黄色的猎豹、黑白条纹的斑马,这几大色块构成了体育公园的主打色调,一改过去人们印象中高架桥下灰色、暗淡的形象。敞亮、时尚又活泼的风格,令这里很快成为网红运动场。

“一开始是在小红书上看到了这里的火烈鸟篮球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想来看看。后来看到了斑马篮球馆和猎豹足球场都很漂亮,大家就一起来这里打球试试,这里预订也很火爆,订了两天才订上。确实没想到高架桥下的废弃空间利用好了能有这么多场地,还这么漂亮。”来这里打球的年轻人小何说。现在,洛克体育公园拥有4片5人制足球场、18个篮球半场,早晨7点到9点免费开放,其他时段16元1小时,45元封顶,颇受欢迎。据场馆负责人介绍,和建在商业设施的体育场馆比,桥下比较空旷,晚上打球不会被投诉,还有苏州河引流、网红拍摄直播等,开业不久就实现了收支平衡。

长宁区中环桥下这处以“火烈鸟”“猎豹”“斑马”为主题的运动场也入选了国家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的《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第三批)》节地模式中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模式。其中提到,模式因改造既有桥下空间,无新增占地,节地率达100%,为其他城市高架桥下、建筑边角地、轨道交通沿线零星用地的改造利用,针对集中城市化地区数量充足的桥下空间、不规则用地等零星用地区域进行微更新提供了良好样板和示范。

针对“人多地少”的城市现状,近年来上海积极挖掘存量、扩充增量,整合各类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全民健身设施,推进城市“金角银边”变身体育场地的试点探索,打造了一批体育公园、都市运动中心及屋顶、高架桥下等全民健身新空间,积极推进“体绿”“体商”“体文”“体旅”“体农”等融合,努力增加市民健身场地,满足群众多样化、品质化的健身休闲需求。通过桥下空间更新,仅苏州河中环桥下空间增加公共开放空间约18100平方米,其中,体育设施约5630平方米,使原本利用效率较低的土地转变成集运动、休闲、科普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共空间,满足了周边居民对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

普陀区的中环篮球公园等高架桥下体育场地也成为市民运动休闲的“网红打卡地”。球场位于中环高架桥的下方,过去是存放环卫车辆的地方,总给人脏乱差的印象。自从全市启动“金角银边建设体育设施工作”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长达400米的中环桥下空间,建造了16片标准篮球半场、3片五人制足球场、2片标准网球场,不少市民为这片场地的地理位置所吸引,因地制宜的篮球场建设成功吸引市民前来运动,而其余的桥下空间赋予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未来更多的桥下空地将给居民家门口的运动健身场地增加新选择。(上海市体育局供图)(转自12月14日《中国体育报》06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