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桥“架”起健身新空间——添了场地 强了身体 美了心情



光秃秃的水泥高架桥下摇身一变,成了市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对城市废旧场地的再利用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拓展市民生活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也有着重要意义,彰显着一个城市的温度。

近年来全国不少地市展开头脑风暴,破解废旧场地利用难题:温州试点“分层供地”,探索城市空间立体开发新路径,在桃花岛污水处理厂上“变”出一个体育休闲公园;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将垃圾坑进行填埋,在荒地上新建了篮球场、足球场和羽毛球场;高架桥下的宁波市鄞州区潘火体育公园“以用代管”,引入社会资本改造、建设场地并负责后期养护,盘活用地……

随着城市交通体系的发达联通,高速公路、铁路桥下空间越来越多,场地无人管理,不懂怎么利用,“脏乱差”成为大家对桥下空间的普遍印象。利用桥下空间建设体育场地,社会化运营管理,对市民来说,增加了锻炼场所,多了健身好去处,看起来也心情舒畅,幸福感和获得感油然而生,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对运营企业来说,减少了租金成本,减少企业负担;对政府来说,突破了土地使用的瓶颈,解决了废弃场地难管理的问题,装点了城市容颜,给居民增添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土地需求越来越庞大,高架桥下等废旧场地的利用,不仅是面对现实的必要之举,也是对城市治理不断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的考验,未来希望更多城市能够因地制宜,探索出科学合理利用废弃用地的中国化道路,在这其中,体育大有可为。(江苏、上海体育局供图)(转自12月14日《中国体育报》06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