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大型体育场馆巧利用把负担变成财富

    对于市区人口仅有145万的安徽省芜湖市来说,拥有4.5万个座位的体育场、5500个座位的综合体育馆等等一系列大型体育场馆群,究竟是一种负担还是一种财富?
    事实是,这两种感觉芜湖市都感受过。当然,在走上一条成功的运行机制探索和改革之路后,现在的芜湖正享受着这些体育资源的红利并正扩大投资,建设更丰富的体育设施。用芜湖市体育局局长胡景东的话说,对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探索改革,“解放了体育、投资了体育、发展了体育、享受了体育”。

沉重负担逼出改革之路

    芜湖奥林匹克体育公园场馆是为安徽省十运会建设的大型体育设施,2002年,奥体“两场一馆”建成后交由市政府建设投资公司管理。为体育赛事兴建的奥体在成功举办安徽省十运会后便处于闲置状态,遇到了管理、经营难题,市政府每年要投入超百万元的维护管理费用,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
    政府也一度试图通过招商引资,将奥体场馆经营权交给某公司经营,然而在后来,这家公司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削弱了场馆的本体功能,并对场馆及附属用房经营权进行再次转租,同时出现多处破坏场馆功能的违法施工现象,市政府深感问题严重,于2009年初及时中止承租合同。
    此时,市政府对奥体的经营管理提出“政府主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符合芜湖实际和市场规律的营运管理体制”思路,决定将其整体资产移交市体育局,授权其行使管理和经营权。经过一年多筹备,“芜湖市奥园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于2010年3月成立,2012年3月又挂牌成立“安徽奥园体育产业集团公司”。
    这家注册资金1亿元的“国有独资企业”完全采用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市场规律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以场(馆)养场(馆),以商养场(馆)。

市场运营完成华丽蜕变

    改革的思路和框架建立了,接下来的经营就要放开手脚了。在经营实践中,奥体集团把“体育、市场、媒体”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合理配置体育资源。
    集团以“平赛结合”为手段,努力争取经济效益。他们针对体育场馆附属用房平时闲置较多的状况,科学制定业态分布方案,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商务会所、演艺娱乐、酒店服务、艺术体育培训等行业商家租赁入驻。
    奥体集团对租赁用房全部实行“平赛结合”——平时营业,重大赛事退出营业确保体育赛事。而在公司管理中,租赁收入被归类为静态收入,体育现代中介服务、广告、体育赛事、演艺活动等运营收入被归为动态收入。公司着力降低静态收入占比,努力提升奥体中心场馆应用于体育相关用途的比例。

把负担变成财富

    据奥体集团董事长黄书农介绍,2009年,公司就实现了自主经营、自收自支、自负盈亏。2010至2012年,公司收入与2009年相比,分别增加99%、202%、335%。公司的动态收入则不断提升,分别占总收入的37%、46%和63%。
    而公司成立短短几年来,已纳税500万元,成功实现了过去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由政府完全投入向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的转变。

公益属性永居首位

    奥体集团在经营管理中,牢牢把握大型场馆的公益属性,无论经营压力多大,始终以群众需求为重点,优先发挥社会效益。
    集团紧紧围绕全民健身、体育竞赛和训练、体育表演、体育休闲、群众性体育活动及文艺演出等群众性体育需求,最大限度开放奥体中心场馆资源。2010至2012年,奥体集团在收入中拿出近500万元,办各级各类竞赛、全民健身活动和体育文艺活动,共举办和承办了400多场次体育竞赛表演、文艺演出及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
    集团自筹资金建成约5000平方米的户外全民健身路径免费对外开放,还建立可开展13个项目的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主体育场、体育馆免费向市民晨练开放。集团还向参加健身广场舞队伍赠送音响器材、免费提供水电。目前,每天在场馆园区参加锻炼的群众达3000余人,全年超100万人(次)。此外,奥体集团的场馆及附属用房还承担了10个青少年训练项目,奥体场馆还被命名为“全国最佳赛区”。
    奥体集团在发展过程中,还充分整合本地资源,先后与以芜湖东方阳锐公司、繁昌孙村镇服装企业以及无为、繁昌的羽毛球生产企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推动芜湖体育产业的兴旺发达。

(蒋亚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