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贵阳:备战省运会 柔力球员展风采
5月20日,在贵阳市花溪区香江路乾羽羽毛球馆内,一群身着统一队服的柔力球队员们正潇洒有力地挥舞着柔力球拍,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或抛投、或背传、或竖立、或平拍360度旋转……她们个个精神抖擞、身姿灵动,用行云流水的舞姿,展现了柔力球的运动之美。
这群人正是即将代表贵阳市参加贵州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花式柔力球项目的运动员们。
“我们此次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共有10人,来自贵阳市云岩区、观山湖区及乌当区,通过这段时间的系统练习,成员们已经逐渐配合默契,相信在不久的省十一运会上,我们队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教练李淑贤告诉记者。
李淑贤是国家一级柔力球教练员、裁判员,从2004年开始接触柔力球,曾多次代表贵州参加柔力球项目全国比赛,并多次担任贵州省柔力球比赛裁判员。
而这支队伍,正是由她在各个比赛或者表演场上,精挑细选组成的。
“我平时参加市里的活动,看到打得好的队员,便会询问她们的意见,听说能代表贵阳市参加省十一运会,她们都非常积极。自组建队伍以来,我们平均每天要练习近10个小时,但是队员们都毫无怨言,天天雷打不动地来练习。”李淑贤说。
早上8点到11点,下午1点到4点半,晚上6点到10点半……如此循环往复,毫不懈怠。
“其实她们的个人水平都已经很高啦,我只是作一些指导调整。经过这些天的磨合,大家都已将动作烂熟于心。”李淑贤说,对于接下来的比赛,大家都信心满满。
柔力球又名太极柔力球,以太极为思想核心,将太极拳的一些招式与网球、羽毛球的技术相结合,通过迎、纳、引、抛等动作,使颈、肩、腰、腿得到均衡全面的锻炼,是一种轻灵、柔和、缓慢的有氧运动。近年来,柔力球运动因活动场地不受限制、锻炼人数不受限制、器械简单、动作易学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而在旁边场地上,又是另外一番与之截然不同的场景。
两男两女分站球网两边,双目紧盯柔力球,“你来”“我来”……队员们不时小声沟通着接球人员,再顺着来球的方向、线路,伸拍迎球,将球纳入球拍后,再旋转身体,利用离心力的惯性将球甩出球拍。
网式柔力球比赛类似羽毛球比赛,不同的是接发球方式:发球方以抛发的形式发球,每次进攻需要360度转身,顺势将球纳入球拍再抛向对方半场,球落地、出界、下网均为失分。
“花式柔力球追求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尚意不尚力,主张动作圆灵舒展,顺随自然,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绵绵不断,浑然一体;网式柔力球则以战略追逐、胜器绝杀为亮点,魅力在以柔克刚,御敌制胜,借力打力,卸力反扑……”负责此次柔力球组队等事项的队员曾美佳向记者介绍道。
曾美佳告诉记者,由于场地稀缺,能每天固定专供队员们训练的场地寥寥无几。作为贵州省乾羽羽毛球运动俱乐部的创始人,曾美佳主动提出将俱乐部的场地作为备战省十一运会柔力球项目的习练场地,后经贵阳市体育局协调,将此地作为网式柔力球的习练场地,而花式柔力球的训练场地另设在贵阳新世界。
“现在,练习柔力球的群体还是以老年人为主,下一步,我们计划也通过比赛的方式,向更多群体推广,让这项美与力量兼备的运动不仅局限于中老年人。”曾美佳说。
代表贵阳市参加此次省运会网式柔力球比赛的,还有两位曾在1996年代表贵州省参加第三届全国工人运动会柔力球项目的“资深”选手。
“太极柔力球创始于1991年,是由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的山西晋中卫校教师白榕副教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尝试把太极拳的一些动作与网球、羽毛球的技术相结合,从而形成的这种太极式的球类运动。”选手石静说道,贵州省刚开始推广这项运动时,还邀请了白榕前来授课。
在陆续参加过几次比赛后,石静便因为一些自身原因退出了这项运动。时隔多年,再次接触柔力球时,石静在感慨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对如今贵州省柔力球的普及感到开心。
“以前柔力球只有竞技项目,多年后我偶然再看到柔力球比赛,发现新增了很多花样玩法,在增加可观赏性的同时也增加了更多年龄群体的接受度。”石静说。
“除此之外,以前的球拍手柄外是用毛织物绕成的,不像现在是摸着手感很好的胶体,球面质量也不如现在。以前的柔力球有点像网球,要大一圈呢!”说话间,石静还拿出了“珍藏”26年的球拍,让记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时代变迁的气息。
石静告诉记者,虽然时隔多年才重新“捡起”这项运动,但是训练又让自己重燃热爱,相信以后也能一直持续。
正是有了这一位位展示柔力球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时代风采的爱好者,贵阳市全民健身运动的全面发展和柔力球运动的蓬勃开展才变得越来越耀眼。(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