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开平市两镇广场“现象”与广场“书记”

    驱车前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广东省江门开平市赤坎镇,只见四周江水环绕,古榕婆娑,江上舟来楫往。白天,当地群众在“欧陆风情街”当群众演员,拍摄电影或电视剧;晚上,在江边的全民健身体育文化广场上,这些群众演员演回了自己,唱着、跳着,好不热闹。

一个广场,让乡里乡亲动起来

    这个全民健身体育文化广场占地10000平方米,由健身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八大功能区构成,设有20套现代化的室外健身器材、10张标准化乒乓球台、2个篮球场、10张棋艺石台和1个大型露天舞台……“这是开平首个镇级全民健身广场,每天都很热闹,群众锻炼健身热情高涨。”开平市体育局局长安超向记者介绍道。
    晚上7时30分,记者来到广场,就被眼前的一幕所震撼:许多中老年人在音乐的伴奏下跳着广场舞;几位中年妇女在健身路径上悠闲地健身;乒乓球场,男女老少你来我往,拼得不亦乐乎;灯光篮球场,青少年们纵情挥洒着汗水,打得热火朝天;还有打太极的、下棋的、打羽毛球的,男女老少个个神情愉悦……
    72岁的张金玲在广场舞队伍中年纪最大,但锻炼激情却不亚于年轻人。“以前这里长满草,现在修得这样漂亮了!我们老人家有的玩了,样样好!又不用花钱!可幸福了!”张金玲说,以前她是当地工厂工人,晚上一般和朋友打麻将,退休后身体状况更是令人担忧。后来她们十几个人开始跳健康舞、广场舞,苦于场地太少,直到2012年1月健身广场建成投入使用后,她们的队伍一下子便增至近60人。现在大家每天固定的“第四餐”——每天晚饭后到广场跳舞。
    说起广场的“诞生”,不得不说到镇党委书记肖章兴和镇长张伟业为主的上一届赤坎镇党政领导班子的全力推动。1995年至2012年在赤坎镇工作生活了17年的原赤坎镇镇长张伟业感触很深。这是他担任镇长期间,亲手主抓的“民心工程”。“赤坎镇有近400年的历史,近几年旅游开发速度较快,本可以利用这块地“纳税”,提升该镇GDP,可镇领导不仅不“收钱”,还要“倒贴”近200万元投入建设,在他们眼里,群众的利益比简单的金钱利益高得多。“后来,群众纷纷反映,他们对政府最满意的就是建这个健身广场。

一位书记,把经费用在百姓健身上

    出生于农村,深知老百姓需求的张伟业认为,建全民健身文体广场,才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赤坎镇文体广场的成功“案例”让这位被誉为“广场书记”的张伟业重燃激情。
    在金鸡镇的规划中,文体广场建设分三期进行。首期17亩地主要是篮球场、文体舞台、健身广场、羽毛球和乒乓球场、盲人活动中心,第二期是足球场,第三期是儿童乐园。
    让张伟业感动的是,这项“民生工程”得到当地乡亲的大力支持。“乡亲们捐款捐物,出人力,你看,这篮球场的水泥和砖都是他们捐的。”记者在现场看到,施工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劳作。“还有一个月,前两期的广场就能建成了。”
    “广场建成后,开平体育部门将提供篮球架、健身路径等器材,并寻求省体育局、江门相关部门对这个广场的扶持。”安超局长说,按照省体育局关于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文件规定,乡镇一级健身广场要求是3000平方米,而金鸡镇却达到15000平方米,建成后,该广场将成为江门最大的乡镇健身广场。“今后我们会把相关的农民体育活动和比赛放在这个广场举行,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让健身广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采访后,记者来到金鸡镇政府,发现镇政府大楼较为陈旧,而张伟业的办公室同样简陋,天花板已掉下不少灰垢。“现在一下雨,整个镇政府办公楼都在漏水。”张伟业说。
    “为何不进行装修翻新?”记者问。
    “我们的经费很多用在健身广场上了,群众有活动的场所最重要,我们还可以勉强办公,翻新以后再说吧。”

 

记者手记:小县城的“大群体”观

    开平是广东省江门市的一个县级市,开平的碉楼是广东省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子弹飞》、《一代宗师》等影视剧让开平名扬四海。而开平的体育同样不甘落后,着眼于群众需求,勇于开拓创新,不断转型升级,展示出新农村的新风采。
    相对珠三角其他地区而言,开平经济并不富裕,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追求GDP总量。他们以科学发展观,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去发展。开平市赤坎镇、金鸡镇的全民健身广场建设与使用足以体现他们以群众利益为主的“大”视野。赤坎镇的全民健身文体广场让群众受益后,篮球、乒乓球、武术醒狮、太极拳、健康舞、曲艺等协会相继成立,并组织相关活动,社体指导员带动群众健身,提供服务。开平市政府对面是潭江,而在潭江两岸均为健身广场,每晚同样是人声鼎沸,在社体指导员的带动下,群众健身热情高涨,场面壮观。如今,开平市群众体育基本形成了场地、组织、活动、服务四个网络工作体系,全民健身基本实现了锻炼有场地、项目有组织、活动有牵头,健身有指导的“四有”目标。在这里,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群众体育格局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大群体观”渐入民心。
    群众体育,群众是主体;全民健身,重在“全民”!
    开文体广场之先,平群众健身之需!开平,好样的!

(黄心豪)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