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丹:必须要有啃硬骨头的精神 恶补短板
2月26日上午,札幌亚冬会闭幕前,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高志丹,代表团秘书长、冬运中心党委书记任洪国就中国代表团本次参赛及冬季运动未来的发展,接受了媒体采访。
高志丹表示,札幌亚冬会举行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对冬季运动的发展再次提出要求与期望,并到首都体育馆看望了冬季项目的运动员、教练员,这在参加亚冬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中引起强烈反响,参赛的运动员、教练员备受鼓舞。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崇礼看望了雪上项目的队伍,为备战冬奥会指明了方向。全团上下及时学习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讲话精神,特别是总书记提出的恶补短板,使我们增添了动力,同时也深刻地意识到中国冬季运动短板较多,必须尽快恶补,要在2022年取得成效。2022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我们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特别是在科学训练、队伍管理、场馆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目前正在积极落实,争取以较短时间改变落后的状况。
就本届亚冬会,高志丹说,我们是抱着学习、补短板、找差距的态度来的,既看到了中国冰雪运动的差距,同时意识到差距较大,发展速度相比日本、韩国尚有不足。比赛期间,运动员、教练员非常努力,一些年轻运动员发挥出较好的水平,男女冰壶、速滑、短道速滑、花滑、单板平行大回转、单板U型场地等项目的运动队、运动员,非常尽力。女子冰球队虽然输给日本队,但整个比赛非常努力,在对阵哈萨克斯坦队和韩国队的比赛中打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纵观本届亚冬会,日本、韩国的进步明显,值得学习。
对于恶补短板的措施,高志丹强调,首先,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力度。目前,准备利用首钢原有的厂房改建一座新的国家冰上训练基地,该基地建成后,会极大改善冰上项目运动队的训练条件。首都体育馆现有的场地已无法满足训练的要求,短道速滑队与花滑队要错时训练,速度滑冰队在北京没有适合的训练场地。这个冰上训练基地建成后,可以满足冰上项目运动队训练的需求。与此同时,还考虑建设一个室内雪场,不仅会延长雪上项目运动队的训练时间,对雪上队伍的建设也有促进。其次,继续加大开放力度。去年,我们聘请了30多位外籍教练执教冬季项目运动队,有的已经取得成果。此外,在人才发展规模上,正在加速冬季项目人员扩军。过去受条件限制,冬季项目国家队人数较少,现在已扩充到600多人,同以往相比,提升幅度明显。再次,加快以前没有开展项目的组队工作,如雪车、雪橇在冬奥会申办成功后,队伍立即组建了起来。通过本届亚冬会以及与其他欧美冬季项目的选手较量,我们的短板还不止这些,如训练理念、基础条件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高志丹还表示,竞技体育没有捷径可走,需要一个过程,在建立队伍的同时,还要拥有科学保障和优秀的教练员。既要抓容易抓的项目,更要抓基础项目。在选材方面,采取跨项、跨界的方式,打破限制,改变之前选材较为单一的模式,最大限度地丰富冬季项目人才队伍。
高志丹强调,恶补短板必须要抓基础项目的攻坚,比如速度滑冰,冬奥会设14个小项,即便我们在索契冬奥会实现了突破,也只是在女子1000米这一个项目上。目前,我们成立了速度滑冰攻坚机构,组建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集训队,成立了攻关组、短距离组、中长距离组,既要着眼平昌冬奥会,又要放眼北京冬奥会,同时还聘请了荷兰国家青年队主教练来执教。近一年来,改变了过去速滑队小分队式的训练模式,将队伍集中在一起,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强化集团攻关力量,采取措施,力争在基础大项上取得突破。冬季运动的速度滑冰和越野滑雪如同夏季项目的田径与游泳,如果这两个项目没有突破,中国冬季项目很难发展。过去,我们愿意抓容易出成绩的项目,现在备战,必须要有啃硬骨头的精神,在思想上要突破,把更多的精力、更好的干部、更大的资金用到啃硬骨头的项目上。
任洪国表示,亚冬会这种综合运动会既利于平昌冬奥会备战,也利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准备。通过本届亚冬会,必须对暴露的短板在今后的训练和比赛中给予解决,努力提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