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下午,华侨城华夏艺术中心的一间多功能厅内,一块不大的银幕上光影流动,映照着银幕下那几十张神情专注的脸庞。放映结束,在一位瘦高男子热情洋溢的主持下,观众们你一言我一语,围绕着这部名为《我们能拯救地球吗》的环保纪录片交流着各自的观影感受。
这是6年来由深圳民间观影社团“深圳独立电影社”组织的近300场电影沙龙中的一场。那位担任主持的男子,便是深受影迷们拥戴的沙龙策划人向阳花。在他和同伴们的义务策划下,每到周末,深圳的艺术电影爱好者都有了一个温暖的去处。在当前主流院线中艺术电影被商业大片驱赶得无处藏身的时候,深圳高端电影文化依然固守了一个理想主义的角落。
在深圳,还有许多像向阳花这样的文化策划人活跃在官方与民间,驰骋于不同的文化艺术门类中。他们凭着自己敏锐的艺术触觉、开阔的文化视野,为深圳提供着层出不穷的文化“金点子”,身体力行地丰富着我们周围的文化生态,用头脑支起创意的杠杆,“撬动”这座城市的文化风云。
沙龙策划――
荟萃同好 凝聚旨趣
“社团是个红太阳,我是社员向阳花”,这是向阳花在“深圳独立电影社”网络论坛上的签名,也是他为策划这种艺术电影沙龙而无怨无悔付出的生动写照。举办公益性文化沙龙是深圳的文化策划人们最常用的一种形式。或召集趣味相投者共赏艺术佳作,或延请大师名家开坛设讲,或聚起各路精英品味时尚魅力,共同的文化背景成为他们相聚的理由,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策划人手中富有号召力的“令旗”。
向阳花并不是“深圳独立电影社”的创始策划人。早在2002年4月,19岁的深圳女孩爱米和歌手阿飞在“深圳之窗”网站的论坛上策划成立了“深圳独立电影社”,每个周末选择文化气息浓郁的酒吧用投影仪放映比较“偏门”的艺术影片,影迷们观影没有任何门槛,完全公益化开放。由于选片趣味独特,互动交流性强,迅速聚拢了深圳一批艺术电影爱好者。
向阳花是2003年来到深圳的,此时独立电影社已经举行了80多次沙龙,他很快被这种无拘无束的民间艺术活动吸引,并怀着巨大的热情投入沙龙的组织策划工作中。之后爱米和阿飞相继因工作原因淡出沙龙策划事务,向阳花与阿瓜等影友便义不容辞地接过这项事业,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他的义务文化策划之旅。
虽然是民间的、松散的艺术沙龙,没有固定的会员,也没有长期固定的场地和资金来源,但向阳花他们策划的活动品位和质量却一点都不含糊。正如他所说:“独立电影社之所以叫‘独立’二字,就是因为它倡导的一种精神,我们选择的电影都具有独立的艺术个性,并鼓励大家在欣赏时进行独立思考,表达独立见解。”在沙龙上放映的影片与电影院线上的大众化商业电影有着迥然之别,多数具有强烈的艺术风格和倾向性,也许会有点晦涩难懂,但绝对代表了电影艺术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这代表了向阳花他们策划沙龙的基本思路。
为了提高电影沙龙的策划水平,向阳花往往要进行长时间的细致准备,并在论坛上广泛吸收大家的意见。每个月的沙龙电影都会围绕一个特定主题,比如对库布里克、黑泽明等电影大师的作品进行集中展示,当杨德昌、伯格曼等名家逝世时作了纪念专题。本月,向阳花就选择刚刚去世的著名导演市川昆为策划重点。同时,沙龙也不定期举行DV作品等类型的放映活动,还会专门制作场刊供观众增长电影知识。
在深圳,像“深圳独立电影社”这样的电影主题沙龙还有不少,像每周三晚在Cosmo酒吧放映的“影像时光”沙龙和不定期在Before Sunset酒吧放映胶片电影的老电影沙龙等。此外,由晓昱等策划的“物质生活”书吧文化沙龙、张之先策划的“文化驿站”和倪兵等人策划的锐舞派对,则为深圳人开辟出了各具异趣的文化方向。每一个文化沙龙的背后,都有这样几位眼光独到、满怀热忱的策划人,他们的奇思妙想令深圳文化呈现出更斑斓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