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创新|敢为人先是陕西跳水的传家宝

近30年前,在陕西杰出跳水教练张挺的眼里,尚未入选国家队的田亮,虽然爆发力好、空中感觉很不错,但基本功却不够扎实,他为此很犯愁。

紧紧抓住随后跳台技术规则修改的机遇,张挺结合田亮的特点优势大胆创新,早早开始打磨626B、626C和636C这几个难度系数加分大的手倒立起跳动作,结果,田亮学得很快、练得很好。一次训练,其他省队的一位老教练对张挺说,他觉得田亮不但能把636C跳好,还能上演“水花消失术”,张挺说不可能。于是两个高水平教练以第二天的早茶为约打了赌,田亮当天的完美表现,让张挺非常高兴地输了一回。张挺坦言,这两件事让他对敢为人先、坚定信念、改革创新、科学训练有了更深刻地体会。

如今,在张挺总教练的引领下,陕西跳水队的训练生活区域处处都能看到创新的影子。

跳水训练场的边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朗朗上口的跳水口诀表:“转体动作起跳稳、转速要快不分腿”“要想翻腾快、不能仰脑袋”,如同乘法口诀表一样,针对少年儿童的快速记忆方式,将基本技术要领潜移默化地印刻在小运动员的脑袋瓜里,通过不同形式的训练促进形成大脑肌肉协同动力定型。



其中的一种训练方式就来自于创新,这就是升降台。这个可移动跳台,弥补了5米到7米这个高度的训练空白。随着运动员跳水训练难度值的不断提升,这个升降台为运动员提供了5米跳台和7米跳台之间充分的过渡空间。如空中转体的5组动作、手倒立起跳的6组动作都需要从5米开始,一直到7米进行由低到高的诱导训练,秉持从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循序渐进原则,有效规避了在限制性高度训练时由于心理压力或其它原因造成动作变形和技术走样。

刚开始接受跳水训练的孩子们普遍较小,需要体贴入微的生活帮助和训练习惯塑造。为此,陕西跳水队建立起了一整套运动队工作人员的一线工作法。所有服务保障人员坚持每天到训练场,结合每名运动员的训练情况主动查找服务保障的缺陷与漏洞,针对性地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委派党员干部跟队服务保障、开展思想教育,促进党建工作与备战训练参赛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运动队组党支部的服务保障、思想引领作用的同时,为加强服务保障的主动性,完善激励机制,将服务保障开展情况与保障人员日常绩效考评、奖惩挂钩。每季度组织召开中心重点任务盘点会,各科室、分管领导对标对表,全面梳理各项重点任务,明晰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分析得失,扣细步骤举措,扭住关键环节,形成闭环机制,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能,确保各项重点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三分训练七分吃,针对运动员最关心的饭菜可口、营养保障问题,陕西跳水队不断完善《菜品质量监督考核机制》,实行餐单三对照(即提前每日餐单安排上报、当日每餐制作所有菜品和面食拍照汇报、留样记录)、服务员主动问询、查看餐后饭菜消耗量等,每日对反馈结果进行记录并针对问题及时调整,把握每餐饭菜质量,努力达到多样性、科学性、营养性配餐。

其中,要求每一名餐厅服务员做到对运动员是否按时就餐心中有数,对运动员饮食口味的喜好了如指掌,做到无论训练再晚餐厅都有服务员等候,确保运动员训练结束都能吃上可口的热饭热菜,最大限度保障运动队日常训练、赛前调控、赛后营养恢复的需求。


跳水运动员的成长过程中,绝大多数时间是与教练员、队友生活在一起,在性格、人生观、价值取向、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需要正确的教育引导,跳水教练承担着教练、老师、父母、朋友的多重角色。这也促使着陕西跳水队不断深化完善复合型教练员团队的建设,针对条件不同、理解力不同的每个运动员,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从难解决技术、心理上的短板,从严要求基本功,纠正错误技术,从实战出发,让运动员适应,习惯任何时间、环境,锻炼心理素质,一步一个台阶提高运动成绩。以复合型教练员团队建设不断提升科学化训练水平,从数据支撑、状态监测到恢复监控、心理调控等各方面完善复合型教练员队伍。

在陕西体育系统大力推行实施改革创新的浪潮中,陕西跳水队始终勇做弄潮儿。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