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积极探索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锦江河是铜仁的母亲河,铜仁城沿河而建。铜仁依托水域资源优势,先后成功举办了环梵净山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梵净山登山大赛、沿锦江环太平河国际马拉松赛、中国传统龙舟大赛(碧江)、锦江公开水域国际游泳挑战赛、万山国际风筝会、(思南)全国舞龙大赛等一批有吸引力的国际性、区域性健康运动品牌赛事。
近年来,铜仁秉持“跳出体育抓体育”的理念,不断推进大健康运动产业建设。目前来看,铜仁有石阡县佛顶山徒步穿越登山健身步道、碧江区锦江·文笔峰·架梁山·就龙洞健身步道、万山国家矿山公园汞工业遗址健身步道基地、思南乌江喀斯特公园健身步道、铜仁大峡谷健步栈道、万山木杉河湿地公园健身步道等6条健身步道,纳入贵州省山地户外运动精品线路;1个攀岩户外基地;梵净山汖致汽车营地、大明边城景区自驾车营地2个汽车露营地被授予全国100家具备体育运动休闲主题的复合型汽车(房车)营地“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称号。2016年启动实施环梵净山生态体育(国家)公园建设项目(一期工程),2017年正申报实施德江县大犀山生态体育公园建设项目、沿河县黄金山生态体育公园建设项目、万山仁山木杉河生态体育公园建设项目作为全省生态体育公园建设实施项目。
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260条“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09个乡镇“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222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市单项体育协会147个、全民健身活动站(点)595个,人均体育场馆面积0.71平方米。全市投入免费低收费开放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有16个(不包含学校和单位)。同时,鼓励支持各区县充分利用闲置厂房、仓库、会堂、旧校舍、商业等设施改造建设全民健身场地,增加全民健身场地数量。极组织“迎新年万人万米长跑”、“红红火火过大年”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多彩贵州”龙舟系列活动、“8.8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等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也积极鼓励、扶持有条件的地方和具备一定技能的代表人群开展武术、斗牛、舞龙、赛马、龙舟、独竹漂等传统民族民间体育活动。
当然,在全省有影响的“环梵赛”、登山大赛、市运会、舞龙大赛等品牌赛事;在全市有影响的“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群众系列体育活动、群众广场舞大赛、健身操大赛、“三好杯”篮球运动会、校园足球三级联赛以及全市老年人运动会和每年的东、西片区老年人运动会等赛事。同时,在各区县有影响的江口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各类赛事、石阡仡佬毛龙节、德江炸龙节、松桃滚龙节等体育品牌赛事。
当前,铜仁市率先在全省作为“全域旅游”试点,以“体育+旅游”为代表的体育休闲游已成为新的热点。市体育局将不断加大与旅游、文化、水利等相关部门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力度,积极整合体育、文化、旅游、休闲、养生、农业、物流等方面资源。以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为核心,以环梵净山公路自行车赛道、沿锦江环太平河马拉松赛道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山地水上户外运动休闲基地群。推进健康运动与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山地越野、山地自行车、汽车、房车、徒步、野外探险、户外露营、攀岩、滑翔等山地户外健身运动,开展赛艇航道、垂钓、皮划艇、漂流系列以及民族民间文化特色鲜明的龙舟系列赛、独竹漂等水上运动,把我市打造成为全省、全国重要的体育旅游、户外休闲运动产业集散基地,拉动体育旅游业、体育服务业、体育商品业的发展,体育旅游拉动旅游增长达到15℅,开创铜仁山地水上户外运动全域发展新模式。
从进一步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推动全市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体育消费的角度,铜仁市将借助国家、省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和《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积极推动体育事业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体育+”提供重要政策支撑,让铜仁人充分享受到“体育+”融合发展的红利。经过努力,铜仁以奥体中心、市民健身中心、锦江健身步道为点,以梵净山户外运动基地、九龙洞水上户外训练基地、大明边城传统龙舟基地、乌江(思南、沿河)亚高原水上运动户外基地、万山风筝放飞基地的体育产业布局已见雏形,形成了体育休闲、健身培训、体育旅游等体育产业业态,丰富了体育市场供给。
实事求是讲,铜仁体育事业的发展是滞后的,但铜仁就是全省体育产业的发展更是让人汗颜,难以启齿的,GDP贡献率非常微弱。《贵州省“十三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省体育产业实现收入450亿,而2016年铜仁的旅游产业实现收入已突破400亿。由此比较,体育产业发展确实任重道远,市体育局积极向省体育局争取政策支持,向市委、市政府争取编制、机构支持,铜仁能否在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同步发展上先行先试?铜仁能否在体育产业发展上创造经验,在体育产业体系建设上搭建平台,真正意义上实现产业发展上前行,我们还有太多的路需要去探索,还有太多的平台构建需要去谋划,重振铜仁体育大市的重任落到了我们头上,我们坚决扛在肩上,不辱使命。
同时,铜仁将进一步深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推动“体育+”向纵深发展。依托村级文化大院和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部门密切配合,通过场所、人才等资源共享,将体育组织网络延伸到村级,将健身活动开展到村级,不断加强“体育与文化”的融合发展。加强体育运动指导,运用竞技体育科技成果服务群众健身。此外,在互联网与体育快速融合的背景下,探索“体育+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推进集纳所有体育资源在内的、功能齐全、方便易用的互联网平台建设,也将是铜仁体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谈及大力推动体育事业融合发展,铜仁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慈说,我市将进一步激发体育发展潜力,拓展发展空间,既让体育产业强健人民体魄,也让大众健身消费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劳动就业,成为拉动内需的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