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体育产业的资本“目光”
今年三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把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以及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格局,形成与国际接轨、管理规范、充满生机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列为主要目标。
但这个被誉为“绿色经济”和“朝阳产业”的体育产业,究竟有多大的市场空间?这个市场空间里,贵州又能分享到多少?地处西南内陆的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面大,因此带来体育事业经费长期投入不足,公共体育设施严重匮乏。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贵州具有独特的地质形态、宜人的气候环境、多元的文化等优势,是开展徒步、露营、登山、漂流、龙舟、越野跑、攀岩、探洞、越野技能和山地车等户外运动的理想之地。如何把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项目进行产业化的发展、包装和打造,不仅要借鉴一些外国成熟的运营模式和进步理念,还需要有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政策支持及策划创意。
加快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省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步伐,也影响了体育市场的开发。除了在体育系统内部加大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外,更应该大胆引进系统外各类人才,参与到体育事业的建设和体育产业的运营中去。不断扩展体育产业新领域。要着力把健身娱乐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体育旅游市场等作为体育产业的重点来培育。再把贵州独具特色的地质形态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与户外体育休闲运动结合起来,形成在全国别具一格的文化、体育、旅游产业链。推行运动项目的行业协会制和俱乐部制,建立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形成全方位的社会共办体育的格局。政府选择支持一批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积极鼓励民间和境外资本投资体育事业,兴建体育设施,这种做法,让体育产业具备了超前的资本“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