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山地自行车锦标赛 厚积薄发 贵州省山地自行车梯队建设显成效


  4月25日,2025年亚洲山地自行车锦标赛越野赛在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三坝水库赛训基地激情开赛。贵州运动员以主场作战之势掀起“夺金风暴”:杨明雪斩获女子青年组冠军,严涛、王志皓包揽男子青年组冠亚军,王胜、解道超、陈星更以“金银铜全包”之势占领U23组。这场国际赛事,贵州不仅向亚洲展现了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专业化的办赛能力,更以“主场”运动员的亮眼成绩印证了其山地自行车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的显著成效,交出一份“多点开花”的优异成绩单。

   “把金牌留在家门口!” 主场作战展硬核实力

  “去年在马来西亚与金牌擦肩而过,今年必须让冠军留在中国!”U23男子组冠军王胜的誓言,道出了贵州健儿的集体心声。

  比赛中,他与解道超、陈星组成的“铁三角”从发车便掌控节奏,三人凭借战术配合与体能优势,将日本队选手压制在身后。

  “国内举办的比赛,绝不能让金牌旁落!”首次征战国际赛事的解道超,用实力兑现了赛前承诺。

  这种主场气势在青年组同样展现得淋漓尽致。18岁的遵义小将严涛采取“先发制人”战术,开局便拉开差距。“我的策略就是前期建立优势,中后段就能按自己节奏骑行。”

  来自贵阳的杨明雪则用一年时间完成从亚军到冠军的跨越,“从田径转项时连变速器都不会用,是教练和队友带领我突破每个技术难点。”

   多维布局 梯队建设“立体化”

  本次赛事中,贵州队在不同年龄组别全面发力,尤其是U23组别实现奖牌包揽,折射出贵州山地自行车项目“金字塔”式人才体系的成熟。

  20岁的王胜来自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9岁的解道超由贵州征途自行车俱乐部输送,21岁的陈星经六盘水市队层层选拔;青年组冠军严涛、杨明雪均由田径项目跨项培养。同时在23日的团体接力赛中,由亚运冠军米久江、新生代王胜和王志皓组成的接力班底,更助力中国队以绝对优势夺冠。老中青三代运动员的衔接,展现了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格局。

  近年来,贵州省体育局持续深化体教融合改革,在人才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组建、教学科研等方面与高校开展合作,同时,积极发挥社会体育俱乐部力量,通过举办“多彩贵州”自行车联赛等赛事,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渠道,为储备优秀自行车后备人才培养贡献了力量。

  “不同项目运动员各有优势,比如田径选手的爆发力、跆拳道选手的核心力量,都能转化为山地车竞技特长。”国家山地自行车队教练、贵州省山地自行车队主教练易建介绍,自2022年省运会后,各市州逐渐成立自行车队,为省队选拔自行车人才拓宽渠道,同时开展跨项选材。从市体校到俱乐部,从高校到跨项选拔,贵州省山地自行车队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山地禀赋+硬核基建”锻造竞技新高度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为山地自行车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复杂地形为山地自行车运动的训练和赛事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赛道资源。

  作为本届锦标赛的比赛场地,自2024年1月9日启动前期规划设计以来,历经一年多筹备,于2025年4月22日正式按洲际赛训标准建成投用,以“喀斯特地貌+专业赛道”的独特组合,展现贵州对赛事的精心筹备与高标准执行。

  “贵州独特的自然资源环境,为开展山地自行车运动提供了良好条件。”米久江认为。

  “这个赛道对我来说太难了,但是让我感到很惊奇,中国选手能够拥有这么好的赛道资源进行训练,很期待能和中国队有更多比赛的机会。”在越野赛男子青年组比赛结束后,日本队Zenshin NOZAKI接受采访说道。

  亚洲自行车联合会主席拿督 阿玛吉特·辛格·吉尔点赞此次比赛的赛道,极力彰显了贵州赛道建设的国际水准。“其技术难度足以比肩奥运会赛道,对亚洲选手极具挑战价值。”

  此次亚洲山地自行车锦标赛上贵州运动员的优异表现,是贵州山地自行车运动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展现了贵州山地自行车梯队建设的扎实成果,也为贵州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强省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