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深入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显实效


  近年来,贵州省围绕《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目标,制定出台建设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强省行动方案,加大政策支持,健全落实机制,充分发挥贵州山地民族资源优势,有力促进各项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一是以人民为中心,扩大全民健身覆盖面。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六个身边”工程建设,体育场地数量、场地规模明显增长,城乡分布总体均衡。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0平方米,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日益完善,农体工程实现乡镇和行政村全覆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5.5%。举办丰富多彩的村BA、村超等群众身边体育赛事,村级比赛打出国际范、群众体育释放新活力。

  二是以开放促发展,提升竞技体育战斗力。坚持开放办体育,大力推进“省队市办、省队校办、省队社办”组建模式,积极推动符合我省实际的水上、体操等优势项目和攀岩、自行车等潜力项目发展,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断争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在国际国内赛场上共收获410枚金牌、393枚银牌、439枚铜牌,其中世界冠军18个、全国冠军358个,雅加达亚运会获得7金2银1铜,创造了贵州运动员代表中国参加亚运会金牌、奖牌总数历史最好成绩。

  三是以强基为目标,增强体育教育融合度。深入推进体教融合,积极发挥“以体育人”作用,青少年健康促进体系构建逐渐形成。目前,有各类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400所,其中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1013所、校园篮球特色学校258所、校园排球特色学校38所、羽毛球特色学校28所、乒乓球特色学校41所、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22所,评定优秀后备人才基地100家,推动115所中小学游泳课进校园,青少年体育工作质量水平明显提升。

  四是以“体育+”为重点,提高体育产业增加值。围绕盘活存量资产、拓展增量资源、打造品牌赛事、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体育康养,推进体育与科技、文化、旅游、养老、卫生健康、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发展。目前,全省体育产业单位6457家,体育产业总规模实现301.93亿元、同比增长11.1%,增加值124.25亿元、同比增长10.5%。建成生态体育公园104个、汽车露营基地100个,体育旅游精品线路106条。

  五是以资源为优势,推动体育发展特色化。将自然资源禀赋、民族文化、山地文化、高桥文化与山地户外运动相结合,构建全省山地民族运动发展体系。发展以民俗体育、路跑越野、山地骑行、极限运动等为重点的运动项目集群,打造“多彩贵州”“奔跑贵州”“翱翔贵州”“探秘贵州”等户外赛事活动,大力发展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武术、斗牛、赛马、龙舟、独竹漂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文化、康养、休闲等业态融合发展。(《贵州改革工作动态》2023年第50期)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