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场馆和企业资源,推动四川体育产业发展——专访四川省体育场馆协会 窦廷军
四川体育产业发展迅猛。早在2016年,21世纪经济研究院联合京东大数据平台发布的《2016中国体育产业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四川省全国人均体育消费指数第二,实力领跑西部;2018年,成都市成功获得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举办权;201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市申办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此外,川府〔2015〕37号文件提出“到2025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500亿元”。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倡议的不断深化实施,以及四川省“1500亿元”发展目标的迈进,四川体育产业将迎来发展的“风口”。作为行业的纽带和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四川省体育场馆协会也将承担更多的任务和面临更大的挑战,其工作应如何开展?近日,四川省体育场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窦廷军在“2018中国体育场馆协会年会”上接受场馆协会采访时,对四川举办竞技体育的优势、2019年协会的工作方向、工作亮点,以及四川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规划等做了详细解说。
四川省体育场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窦廷军
在窦廷军看来,四川在举办竞技体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首先,四川省目前在建的体育场馆项目完成后,具备承办大型综合性赛事的场馆条件。据了解,2016年四川各地通过PPP模式引入投入10亿,建11个体育类大型项目;其次,成都市多次承办大型体育和国际顶级运动赛事,城市综合基础设施好、综合接待能力强、服务水平高,并且有一定的赛事举办经验和广泛的观众基础;另外,今年年初,成都明确将以“三城三都”为载体,塑造别样精彩的成都标识,即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等。
为了更好地实施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倡议,迎接2021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及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窦廷军表示,2019年四川省体育场馆协会主要从四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协助四川省体育产业集团的组建;二是初步建成“四川省数字体育场馆中心”的全省数字场馆平台;三是整合场馆资源,策划文、体、旅等融合发展的相关活动;四是推动社区场馆建设,解决百姓健身问题的同时,助力体育产业发展。
在体育设施投入和运营方面,窦廷军认为协会的工作亮点是:
1)继续全面协助政府推进体育场馆建设PPP模式的示范工作,加强宣传和推广,为全省场馆搭建合作平台,吸引更广泛的省内外社会资本参与四川省体育场馆投资建设。
2)发动社会力量,对现有场馆进行适用性改造,丰富和完善服务功能,打造体育综合体。同时,积极推进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探索大型体育场馆的创新运营模式。
3)继续完善协会专家团队,开展体育场馆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广泛研讨,为各级政府和单位提供场馆建设和运营方面的咨询服务。
4)加强标准建设,编写并实施四川省《体育场馆管理运营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和《健身场所管理运营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
5)继续完善全省体育场馆的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去年上半年已完成全省体育场馆的数字化网络平台开发,目前在四川省体育馆、泸州体育中心、乐山体育中心、达州体育中心等8个场馆中心试用。今年,计划在8月前完成试点场馆的试用,下半年完成全省大部分场馆的数字系统建设。预计再用2-3年时间,完成全国场馆的联网运行,并接入省体育局全省体育大数据平台。
未来,四川将加快推进体育强省建设,推动体育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通过实施一批体育基础设施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和保障力度,全面提升全省体育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到2023年,培育和扶持一批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一批体育产业示范单位、一批体育产业示范项目、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线路)、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实现“到2025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500亿元”的发展目标。
“在向计划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四川省体育场馆协会将充分发挥行业纽带作用,整合场馆和企业资源,助力体育产业发展。”窦廷军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