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残疾人竞技体育“上台阶”
北京残奥会今晚落幕,广东健儿16日已完成所有比赛,共收获6金4银4铜,创造了历史最佳成绩。
经中国残联和广东省残联昨晚确认,6枚金牌为赛艇2枚(单子龙和周杨静各1枚,见上图,林本剑摄)、射箭2枚(萧彦红和符洪芝各1枚)、游泳1枚(李汉华)、乒乓球1枚(覃小俊)。此外,李汉华、林富荣、符洪芝分别在游泳和射箭夺得4枚银牌,李汉华、萧彦红、李康勇和吴茂顺分别在游泳、射箭、田径和举重夺得4枚铜牌。
广东健儿不仅实现了残奥会金牌“零的突破”,成绩也大大超过预期。作为体育大省,广东的健全人竞技体育长期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残疾人竞技体育却长期处于落后水平。2003年的第六届全国残运会后,广东省残联专门召开工作会议,并组织残联、体育局骨干到先进省市虚心学习。经过充分征询和论证,省残联与省体育局结合广东的实际,出台了政策性文件———《关于加强我省残疾人体育工作的意见》,拟定了“四有三化”发展战略,即实现有人员、有场地、有项目、有经费和年轻化、专业化或半专业化、基地化。经过几年实践,收到明显效果。在2007年的第七届全国残运会上,广东的团体总分从第十名跃进至第六名。
“四有三化”发展战略彻底摒弃了残疾人竞技体育打游击的落后理念,搭起了残疾人竞技体育建设的框架,近年建立起9个省级训练基地,常年进入半专业化训练的运动员超过500人(次)。省残联和体育局结合各市的资源、条件,调整完善项目结构,形成“省有重点、市有优势”的格局,其中包括广州的集体项目、佛山的游泳、梅州的自行车和湛江的足球等基地,基地培养的运动员成为残奥会争金夺银的主力。
发现和选拔残疾人运动员也更有保障。一是形成鼓励各级常年挑选推荐后备力量的机制,从2004年开始,形成自镇街起每年逐级向上推荐运动员的做法;二是建立起优秀运动员和曾作出重大贡献运动员的生活保障机制,2005年,省残联与省劳动部门联合启动了推荐就业工作,解决了优秀运动员的后顾之忧,目前已有70余人享受了这一待遇;三是建立正常的赛会制度,为发现和选拔运动员提供平台,全省已形成各项目锦标赛、省运会合理周期;四是争取提高和稳定运动员奖励待遇,吸引更多残疾人投身竞技体育,省残联会同省体育局、省财政厅还制定了运动员参加全运会的奖励办法。
省残联表示,与部分兄弟省市相比,广东仍有不小的差距,今后一定要在选拔机制等方面有所突破,争取在下一届残奥会中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