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体育局大力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

    1. 创建青少年体育组织。2000年以来,我省共创建了98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其中各级各类学校40所、体校26所、公共体育场馆29所、协会和乡镇3所。六年中,各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组织1860万人次青少年开展了体育活动,在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爱好、传授体育技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推动了学校、公共体育场地对外开放,丰富了青少年课外、校外文化体育活动,受到社会、家长、青少年的普遍欢迎。2003年省体育局制定下发了《安徽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办法和安徽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考核评估细则》,2006年对全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展了检查评估工作。六年里,国家、省、市三级体育彩票公益金资助每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经费约20万元,累计达1860万元。

    2.办好体育特色学校。2002年至今与省教育厅共审批命名了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19所,省级体育专项特色学校22所;会同省教育厅命名了普通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86所。其中铜陵市第三中学、淮南市第三中学、宿州师专实验中学等六所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06年省体育局设立专项资金100万元,给22所体育专项特色学校每校1.5万元的器材补助,给予39所新审批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每校1万元器材补助。

    3.组织青少年体育活动。一是拓展全省性青少年学生体育竞赛项目。将全省青少年学生体育竞赛项目由田径一项拓展为四项:田径、游泳、篮球、排球,为中学生提供参加体育竞赛的机会。配合教育部门组队参加了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二是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自2002年起,每年都举办全省性青少年体育活动,运动项目近10个,参加人数累计超过3000人。

    4.推进体教结合工作。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在加强学校素质教育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尝试加强合作、优势互补。2004年,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2005年召开了全省“体教结合”工作会议,会后省人民政府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皖政办〔2005〕30号)。2005年12月召开了全省“体教结合”工作经验交流会。2006年举办了全省体育专项特色学校、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培训班。2006年底,省体育局、省教育厅联合表彰了2006年度体教结合先进单位和个人。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7所高校开始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省运会高校部有56所高校组队参加比赛。首届高校体育校长论坛吸引了60所高校校长参加,形成了“高校体育工作是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高校体育工作是营造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优秀校园文化、提升高校文化品位的重要手段;推进高校体育工作是提升高校形象的有效途径;推进高校体育工作是推动安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等四点共识。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