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推动淮南市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市体育局党组以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切实查摆影响和制约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紧紧抓住农村体育发展滞后问题,科学调研,决定在2009年从强化体育组织、完善基础设施、配备健身器械等方面多措并举,结合“全民健身、健康安徽”主题,努力开创全市全民健身工作新局面。
一、进一步强化农村乡(镇)体育组织建设 我国目前政府层级设置为中央、省、市、区(县)、乡(镇)五级,教育、文化等多个行政部门也是从中央到乡(镇)设立五级,而体育行政部门却只延伸到区(县),乡(镇)一级缺乏体育组织。这与我国实行举国办体育的体制相矛盾,导致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缺乏纵向到底的组织保障,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开展农民健身活动。”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发展我市农村体育事业,市体育局决定把2009年定为“淮南市体育组织建设年”,大力充实完善各级各类体育组织。
(一)成立乡(镇)文化体育站。经过详细调研,市文化局和市体育局一致认为,农村文化和体育是密不可分的,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为了有效整合文化和体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工作互助,市文化局和市体育局共同研究决定,从2009年开始,市体育局和市文化局将共同出资建立乡(镇)文化体育站(简称文体站),建成后的文体站,悬挂“某某乡(镇)文化体育站”标牌,配备专职负责文化和体育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市文化、体育部门分别对文体站进行投资,其中市体育局对每个文体站投资5万元。
对于已纳入2008年国家计划、市政府已签署责任状的唐山镇、安成镇、史院乡、山王镇,市体育局对每个文体站先行拨付5万元体育配套资金,4个文体站共拨付2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建设体育休闲场所、标准篮球场,安装篮球架、乒乓球台等体育基础设施,购置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器械。同时启动2009年建立基层文体站申报工作,市体育局将投资40万元,确定8个乡(镇)后各投资5万元,建设乡镇文化体育站。
文体站在业务上接受上级文化、体育部门的工作指导,负责的体育方面的主要工作是培养和建立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农村体育骨干队伍,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抓好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改善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和健身水平,推动农民体育健身事业向纵深方向开展。
市文化局、市体育局将对已经成立的文体站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年初出台具体的考核办法,年底会同县(区)文体局共同对文化体育站进行考核,考核结果通报所属乡(镇)及县(区)政府。对开展工作扎实有效的乡(镇)文化体育站给予表彰。
(二)全市各县区全部成立县级体育总会。县级文化体育部门合并后,县(区)文体局必然面临人手少、文化体育活动多的矛盾,而转变职能又要求体育工作管办分开,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有广泛社会基础的体育社团组织——体育总会的作用,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从市级体育总会的实践看,加快体育总会建设是基层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2009年体育局要求全市各县区全部成立县级体育总会,体育总会要“五有”(即体育总会有组织机构、有机构代码、有专兼职人员、有专门经费、有活动计划),体育总会要经过民政部门批准。体育总会成立后,业务范围主要配合体育行政部门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体系,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要在划分好文体局、体育总会职能的基础上,选配精兵强将充实体育总会的干部力量,文体局主动向体育总会交任务、压担子,逐步将社会体育的竞赛组织、活动安排、协会管理等工作交给体育总会负责,积极引导体育总会面向社会开展工作。
(三)市级体育协会全部换届。截止2008年底,淮南市共有26个体育单项协会,但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有些协会开展活动较少,有些协会更是名存实亡。2009年初,淮南市的乒乓球、羽毛球和棋类三个协会成功实现了换届。2009年计划把市体育总会所属的所有应换届的协会全部进行换届,进一步充实调整协会领导和成员,为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通过协会的换届,大力促进体育协会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努力实现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管体育、体育总会办体育、协会干体育,使体育总会和协会成为基层群众体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协会积极开展地区间的体育交流,组织、承办和参加国家、省、市级体育竞赛。全面形成社会各方面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进一步加快“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
淮南市自2006年开始,根据省体育局统一安排,逐步在全市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即在一个行政村兴建1个标准水泥篮球场,安装1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乒乓球台。每个工程投资3万元,资金配套按照国家、省和市、县按5:3:2比例配套。截止2008年底,我市共完成56个行政村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为进一步加快农村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在省民生工程2009年确定的我市16个行政村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基础上,市体育局决定从2009年开始,淮南市每年再增加20个行政村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每个工程资金配备按照1:1:1方式,即市财政配套1万元,市体育局配套1万元,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县(区)各配套1万元,全年总投资60万元,5年共投资300万元。努力实现到2013年全市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体育场地设施的目标,即到2013年淮南市要完成至少260个行政村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民体育组织网络和体育骨干队伍,促进当地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经常开展。
三、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路径建设
积极配合《安徽省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实施,为广大群众提供现代化的健身场所及器械,市体育局今年将投资30万元,在洞山立交桥、淮河大坝公园、长江商贸城、洞山游园、清风阁、市体育文化中心等6个群众经常聚集锻炼的地方安装全民健身路径。目前,选址工作已经完毕,正在和相关单位联系落实建成后的设施使用、维护和管理问题。
四、确定每月8号为 “淮南市全民健身日” 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同时为了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从2009年起,国务院把每年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市体育局为了使广大群众更加充分地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体育发展成果,2009年开始淮南市将每月的8号定为“淮南市全民健身日”。届时,澳瑞特淮南健身中心、天龙羽毛球俱乐部、中北乒乓球俱乐部、市体育场、网球场、篮球场、跆拳道馆、摔跤房、体操房、力量训练房及各运动训练中心的训练场馆和市体育局所属的所有体育场馆全部向全市人民免费开放,并积极号召全市各单位所属包括私营的体育场馆在每月8号免费向全市人民开放。
市体育局在每月设立‘淮南市全民健身日’,是对国家体育总局号召的“全民健身日”的最好诠释,是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体育的需求,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发挥体育的综合功能和社会效应,丰富社会体育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目标迈进的需要,也是对北京奥运会的最好纪念。通过确定“淮南市全民健身日”,将充分体现群众的广泛参与性和健身实效性,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全市广大市民提供更好更完备的健身服务。(杨伟杰 卢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