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安徽省群众体育发展的意见
各市、试点县(市)体育行政部门,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
为大力推进群众体育社会化、全民健身生活化、健身方法科学化的进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更好地满足全省人民强身健体的需求,建立并逐步完善具有安徽特色的“有政府主导,有理论指导、有计划推进,有组织保证,有场地保障,有活动载体,有典型示范,有骨干辅导,有体质监测,有政策引导,有宣传倡导,有法规规范”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力争用四年时间(2009-2012年)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一、总的目标
经过努力,全民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全民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力争全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总人口45%;全省《国民体质监测标准》合格级以上标准的人数达到90%;全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标准的学生数达到中小学学生总数的90%。
二、主要任务
(一)以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为保障,实现组织建设大发展。
充分发挥各级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领导各界,协调各方”的作用,整合本地区各类体育资源,发动各部门、各单位关心、支持、参与和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市、县(市、区)建立健全体育总会。城镇社区、农村乡镇分别建立体育总会、文体站。村级建立体育健身俱乐部、积极推进市、县(市、区)级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单项体育协会建设,逐步推进协会实体化,使全省具有县级以上法人资格体育社团达到1000个。在城镇社区、农村乡镇创建1000个全民健身示范活动站点(包括健身气功站点),鼓励、支持和推动社会力量兴办各种类型的健身俱乐部。使以学校、社区、乡镇为重点,以活动站点为基础、以健身项目为主线、以属地管理、自愿参加为原则、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以非赢利为主体的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各方交流,覆盖面广,包容量大的社会化组织网络更加完善。
(二)以“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为原则,加快全民健身工程建设。
加强城乡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精心策划并实施以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重点的 “万千百健康行动计划”。即在100个县(区)、1000个乡镇、10000个行政村,建立不同形式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加快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雪炭工程、社区体育俱乐部、全民健身路径等工程建设。使全省社区体育俱乐部达到100个。
积极争取国家体育总局的支持,“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工程建设项目达到8个以上。“雪炭工程”建设项目达到8个以上。
积极支持、配合合肥市争取国家体育总局对体育大会的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全力打造好国家级的合肥市“一带、两廊、三苑、多点”(环城健身带,巢湖健身长廊、塘西河健身长廊,生态公园、逍遥津公园、蜀山公园并辐射各点)全民健身景观工程。
(三)以全民健身主题活动为主导,实施全民健身品牌战略。
以经常性的活动为主体,以制度性活动为示范,以品牌性活动为特色。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主题活动,鼓励和引导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开展体育活动,指导市、县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开展体育社团百项健身主题活动,使每年参加活动人次达千万。
继续办好每四年一届的人群类赛事活动:即全省体育大会、省农民运动会、省直机关运动会、省老年人运动会、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省残疾人运动会、省体育彩票彩民运动会,省妇女健身展示大会、省职工体育运动会和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动会或展示大会。各市要积极响应,适时举办各类人群运动会。
不断创新全民健身活动模式,实施全民健身活动品牌战略。结合“山、水、人、文”做好文章,彰显特色,打造一批有影响、有规模、有特色、有创新、群众参与面广的品牌活动,做到“一市一县一品”,让品牌活动引领全民健身运动新发展。
(四)以中央七号文件为指导,积极推动“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实施“阳光体育”工程,推行“五三三健康行动计划”:努力推进“五进校园”:即体育组织进校园、体育设施进校园、体育项目进校园、体育队伍进校园、体育竞赛进校园。大力推动学校“三有”创建,即: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组织多种形式的“三走”活动:即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工作。
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活动营地建设和管理,使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到150所,青少年体育活动户外营地达到3所以上。
(五)以激励政策为引导,精心树立一批示范典型。
典型引路是群体工作的有效方法。着力突出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典型引导和示范作用,建立争优、评优、奖优的激励机制。在“组织、活动、场地、队伍、管理”中逐步开展评选活动,用资助、扶持、补助、表彰、命名等办法,精心树立一批示范典型。开展全民健身示范市、县(区)评选活动。
继续开展每年组织评选的国家级“全民健身月”优秀组织奖和先进单位;百名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每两年组织评选国家级和省级“城市体育先进社区”、“亿万农民体育健身先进乡镇”,省级“体育先进社团和体育社团先进个人”、每四年组织评选国家和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等活动。
(六)以迎接全国第四届体育大会为动力,大力推进我省非奥运项目活动的开展。
体育大会是非奥运项目的综合性运动会,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广大群众对体育运动多样化的需求,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高非奥项目的竞技水平,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非奥运竞赛项目,具有很强的社会普及性和群众参与性。它同时兼顾一批具有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很强的体育项目。
紧紧抓住全国第四届体育大会在合肥召开的契机,全面展示我省全民健身活动成果,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强力推进我省非奥运项目活动的开展和竞技水平的提高,力争在全国第四届体育大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为省争光。
(七)以科学指导为目的,大力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积极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各市、县要按照“分级管理”原则,确定1-2所学校为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继续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管理力度,使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3万人。同时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充分调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性,使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八)以健身咨询服务为手段,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
加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网络建设,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建立17个省辖市的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积极推行《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在全省范围内,有重点地、定期开展不同人群的体质测试工作。为群众科学健身,开展健身咨询服务,提供评价指标,开出运动处方,让群众得到更好地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九)以实施《条例》为契机,加大全民健身宣传贯彻力度。
创新宣传观念、创新宣传方式、注重宣传实效,加强群众体育的宣传工作,把群众体育的宣传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充分利用《安徽省全民健身条例》实施为契机,加强与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广泛合作。通过建设科学健身科普画廊、开设面向群众的专题讲座等形式,做好普法宣传;通过全民健身重大活动,做好重点宣传;通过推广健身知识和方法,做好普及宣传;通过全民健身的经验,做好典型宣传;通过利用体育彩票的公益作用,做好社会宣传。
充分利用《安徽省全民健身条例》实施为契机,加强与省直各部门、单位的联系和配合,出台相关实施意见。
通过集中宣传,引导群众、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来,通过集中宣传,使更多的组织、部门和单位投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来,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我运动、我健身、我快乐”的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建立健全群众体育的统计年报制度。
进一步加强以“活动、场地、组织”为主要内容的统计制度建设,建立每年定期群众体育基础数据统计年报制度,为提高群众体育工作指导水平和群众体育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〇〇九年一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