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抓住机遇创新模式积极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近年来,常州市以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和承办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为契机,引导市民关注运动、参与健身,基本形成具有常州特色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新模式。一是政府主导。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富裕常州”建设指标体系》,市委市政府连续四年把“体育惠民工程”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并由组织部牵头,每月进行考核。市里成立了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委员会,出台《关于贯彻〈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意见》,每年将全民健身工作以政府目标任务书形式下达各辖市(区),进行目标考核。市政府及各辖市区在全面实现“三纳入”基础上,提出了“新三纳入”,即: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政府重点工作或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把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的设施建设费和事业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确保60%以上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市及各辖市区制订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并按年度进行目标任务分解。同时各级政府设立全民健身工作机构,配有专职人员1人以上。二是部门联动。市体育局会同建设、规划、国土、城管、房管、民政等七部门联合出台了《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把健身设施纳入城市建设和小区规划,健身设施项目竣工验收,凡未按要求建设的,体育部门可行使“一票否决”。近年来,市体育局已参与了130多批次的新建小区、老小区改造、商业区、公园改造及新建绿地验收。同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工作的意见》,健全了巡查、维修、捐建备案、责任保险、考核奖励等五种制度,把公共体育设施管理纳入城市管理范畴,建立全市健身器材管理数据库,初步实现健身设施管理长效化。三是社会支持。积极推进体育社团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建设,全市现有市级体育协会34个,辖市(区)级体育社团154个,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1424个,形成市、辖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体育社团服务网络。全市民营资本积极参与健身设施建设,飞龙体育公园、保龄球俱乐部等由民营资本建设的设施拔地而起,由社会力量支持的各类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四是全民参与。全民健身正成为越来越多群众生活方式。 “武进龙舟赛”、“金坛登山节”等一批有影响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每年有近300万人次参加各类健身活动。目前,全市体育人口达52.3%,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25名,全市2100多个健身点都有活跃在一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3人以上。(常州市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