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市出台《关于推进体育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无锡市积极贯彻落实省体育局《关于推进体育基本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于11月18日出台了《关于推进无锡市体育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2011-2015年无锡市体育基本现代化考核指标》,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指标体系,将具体任务分解到各相关职能部门,试点工作进一步开展。
   《实施意见》指出,以增强人民体质、建设“幸福无锡”为总体目标,构建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具有无锡特色的体育现代化发展体系。再经过 5年(至2015年)的提高、完善和巩固,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形成比较成熟的体育基本现代化发展思路,推动全社会的体育思想观念、管理方式、运行机制、消费行为等发生明显转变,率先实现体育基本现代化。
    《实施意见》指出,围绕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具体在八个方面实现基本现代化。一是体育意识与观念的现代化。体育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习惯和方式。体育消费成为人们日常开支的重要内容。体育精神得到广泛传播,体育活动渠道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体育成为全社会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二是体育管理与科教的现代化。体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精神文明创建体系。健全各级体育行政管理机构,设立体育发展专项基金。继续深化“管办分离”改革。健全体育法规和制度,推进体育行政权力公开。深入推进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制度,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覆盖率达70%以上。继续完善运动员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运动员文化教育、退队退役安置和伤残保障工作机制。全面推行电子政务。三是群众体育的现代化。亲民便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更为完善。“一区一品”、“一镇(街道)一品”、“一村(社区)一品”群众活动品牌基本形成。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每年举办为期 100 天的全民健身节活动,活动的社会化、生活化、组织化和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建成市民体质健康档案和市民体质数据库,规范发布国民体质报告。“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功能显著提升。四是竞技体育的现代化。常年开展业余训练项目不少于 22 个,注册运动员数量保持在 1000 人左右。竞技项目结构进一步优化,确保优势项目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积极推进训、科、医、管一体化管理。建立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竞技体育发展的良性机制。拥有一批世界级竞技体育人才,力争培养出新的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各项体育比赛成绩保持全省前列。五是体育产业的现代化。体育产业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综合统计体系,全面落实相关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体育产业总值、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和体育从业人员比例在全省保持领先。形成体育产业发展的聚集区、示范区和城市发展功能区。完善体育彩票运营方式,销售总额继续位居全省前列。重点打造“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世界斯诺克无锡精英赛等影响大的国际国内品牌赛事,培育规模以上体育企业 15 家以上。六是学校体育的现代化。加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套建设,全市各级中小学按照教育现代化标准配备体育场馆设施设备。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学期向社会公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切实做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七是体育设施的现代化。加快各类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加大“环太湖体育圈”各节点建设力度,做好太湖新城奥林匹克中心立项规划,筹建奥林匹克广场。全面提升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体育健身设施档次和服务功能。加强体育设施管理,规范安全保障制度,确保体育设施建设好、使用好、维护好。八是体育社团的现代化。加强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发挥体育单项协会、体育民办非企业及各类民间组织在体育事业中的作用。引导体育社团利用现有城乡体育设施,多渠道拓展活动基地,开展技能培训。鼓励体育社团积极主办或承办高水平比赛,开展示范创建活动。
   《实施意见》还指出,为确保体育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各项指标顺利推进,要重点落实各项保障措施。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组织实施体育基本现代化工作:市成立推进体育基本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地也要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市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委员会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加强合作和支持,有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实施工作的顺利推进。二要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投入机制,体育事业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进一步加强对基层体育健身设施、大型综合性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管理,加大对重大品牌体育赛事、优势运动项目、体育社团发展等方面的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体育资金筹措机制,鼓励社会资金、外资等对体育发展的投入。三要坚持改革创新。深入研究新时期体育事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坚持改革创新,破解难题、突破瓶颈,全面提升体育发展水平;完善体育法规、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制度,建立健全良好的体育法制环境;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发展体育事业,推动体育社团向社会化、实体化方向发展。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