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健身工程,铺设的是场地,连接的是心灵,传递的是快乐
人民日报:江苏村村都有篮球场
《人民日报》 2008-02-03 第12版头条 人民日报记者 龚永泉
江苏省江阴市双泾村村民陈玉泉60岁生日时没有请客吃酒,而是从无锡、常州请来4支篮球队,在家门口打了几场表演赛,请客看球,别开生面。金坛市东浦村党支部书记何海兔赶到市区,要把乡亲们亲手制作的一面锦旗送到市体育局,因他从没有去过体育局,结果把锦旗送到了市政府,锦旗上面写着:“扶持村级健身组织,造福东浦子孙后代”。
至去年底,江苏1.8万个村全部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每个村至少建有1个混凝土标准篮球场、2张以上室内或室外乒乓球台,在全国省份中第一个实现了“村村有体育场地设施”的目标。
“没有农民的健身,就不是全民的健身”
“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健身,就不是全民的健身。”这是近两年江苏体育工作者说得最多的话。江苏省体育局制定了四类建设标准,对工艺要求、操作程序、关键环节、时间进度、技术指标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不少县(市、区)统一提供设计图纸、统一招标施工队伍,按照建设标准和工艺要求统一组织施工,确保工程建设不走样,并公布了投诉举报电话。
兴化市体育局局长已50多岁,仅2007年一年就跑了350多个行政村。睢宁县姚集镇文体站长骑自行车把全镇34个行政村跑了好几遍。靖江市体育局分管局长在工程安装的高峰,每天坚持在安装一线协调指导,两个月瘦了6斤多。大家感慨地说,干了10多年的体育,没有这两年跑的田间地头多。
“器材捐赠、镇村出地、村民出工、财政支持、社会赞助”
钱从哪儿来?体育是公益事业,“不给农民添负担,让群众得实惠”作为铁的纪律被明确下来。各地通过“器材捐赠、镇村出地、村民出工、财政支持、社会赞助”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经费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体彩公益金捐赠。两年来,省市县体彩公益金共投入3.3亿元。二是财政投入。县、镇两级政府财政投入6.8亿元,占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总投入的41.7%。三是社会赞助。近两年全省共筹集6.2亿元社会资金用于农民体育健身工作建设,占总投入的38.1%。
许多地区不仅按照省定标准建设,完成“规定动作”,而且还主动加压,完成“自选动作”,昆山、江阴、张家港等地普遍建设了门球场、羽毛球场,有的村镇还建设了网球场、游泳池。
大力实施“万名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计划”,把培训班办到了乡镇。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从2005年底的5.6万人增加到目前的9.5万人,做到了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帮助农民掌握比赛规则,培养体育兴趣,参与科学健身。
“建起来,用起来,管起来,热起来”
不仅“建起来”,更要“用起来”、“管起来”、“热起来”。基本上做到了天天有锻炼、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季季有交流、常年不断线、阶段有高潮。全省业余篮球联赛、业余乒乓球联赛持续八九个月,数万人参赛。苏州、靖江等地把市级、县级比赛放到村里办,比赛就在家门口,比过节还热闹。如东县开展农村体育“五个一”活动:各村每季度办一次单项赛,各镇每季度办一次村际赛、每年办一次运动会,全县每年办一次村际篮球联赛和一次乒乓球联赛,体育锻炼正成为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上喝喝茶,空闲出出汗(健身),晚上听听戏”已成为老年人的“新一日三餐”。老年人体育协会、农民体育协会、单项体育运动协会组织向镇、村延伸,基层体育组织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省各乡镇建有老年体协、农民体协以及单项体育协会(分会)5200多个,村级体育健身组织3万多个。昆山、丹阳、江阴、张家港等地每个行政村基本上都有篮球队、乒乓球队、腰鼓队、门球队、老年健身队等5个以上的体育健身组织。
村里有篮球场,不仅体育活动明显多了,送文化、送电影下乡也有阵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上文艺表演或露天电影,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文体娱乐生活,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铺设的是场地,安装的是器材,而连接的是心灵,传递的是快乐,感受的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