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之一的“农村文化体育工程”的建设任务,根据省体育局《2007年江苏省“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方案》的工作要求,我市上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体育行政部门的有力指导、督促之下,群策群力,经过近两年来的努力工作,“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工作已全面完成,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全市“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共计投入建设经费为20232.9万元,其中各级政府财政投入16937.6万元,市(县)、区两级体育彩票公益金投入2119.3万元,社会资金1176万元。全市1008个列入省建设计划的行政村在去年完成937个的基础上今年已经100%的完成建设任务;五市(县)和吴中区的51个乡镇今年已全部按照省体育局的建设标准建成了“乡镇体育健身活动中心”,提前一年完成了100%乡镇建成体育健身活动中心的建设任务。我市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得到全面的改善,更好地满足了农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为加快我市体育强市建设工作迈出了扎实的一步,也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认真落实“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责任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不仅是创建体育强市、强县(市)和强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同时也是各级党委、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更是我市广大农民群众对体育健身设施的强烈需求。为此,我市各地政府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相继成立了由分管市(区)长担任组长,财政、农办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共同参与的“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由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实施意见,建立了目标责任制,明确了工作职责,分解工作任务,精心组织实施。各地政府安排了专项“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经费,对建设单位给予了一定的建设经费补贴,并把此项建设工作列入对乡镇年终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地还明确了体育局一把手局长主抓,分管领导协助,其他局领导积极配合,形成了全局上下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对所辖的乡镇进行分片包干,实行责任制,全面指导和督促建设工作。各地体育行政部门紧紧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契机,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发动和组织推进,不断提高基层单位的建设热情,工程建设力度大幅提升。
在去年超额完成937个行政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昆山市、张家港市、吴江市和太仓市均迈入省“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完成率100%行列的基础上,今年常熟市、吴中区也完成了100%的建设任务,我市1008个行政村“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工作已100%的完成。在全省今年实施“乡镇体育健身活动中心”建设的工作中,我市的五市(县)和吴中区的51个乡镇在市体育局和当地体育行政部门的有力领导下,继续发扬敢于争先的高涨建设热情,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提前一年完成了省体育局下达的建设任务。正是由于我市各地政府和体育部门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工作方法行之有效,工作中发扬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使得我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得以全面完成。
二、合理规划,注重宣传,有条不紊地整体推进建设工作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是一项面广量大、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如何能够完成好此项建设任务,我们认为合理规划是前提。为此,在对所辖五市(县)一区行政村的体育场地、设施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市体育局多次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统一全市群体干部的思想,明确建设内容、建设期限、建设标准和建设任务。根据省体育局的工作步骤和我市实际,我们相继制定并印发了2006、2007两年的《苏州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了在两年时间内分阶段全部完成建设任务的工作计划,落实了五市(县)一区的建设具体要求,明确2006年以行政村健身工程建设为重点,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力争当年完成,倡导“晚建不如早建,早晚都要建”的工作理念,条件不成熟的行政村要及时做好前期规划和准备工作,力争2007年全部建成,已建单位在2007年要继续做好提优补差的完善工作,在完成量的同时认真做好质的提高;在去年实施省“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取得良好成果的基础上,我市今年的“乡镇体育健身活动中心”建设推进工作极其顺利,各地政府意识全面提高,工作力度加强,建设热情空前高涨,纷纷提出了各镇要在今年全部完成的目标,通过半年多的努力,我市51个乡镇到目前已全部建成“乡镇体育健身活动中心”,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两年完成建设的任务。由于前几年我市乡镇合并力度加大,现建制的乡镇都包含了过去几个镇的地域,部分乡镇在现有一个镇文体活动中心的基础上,准备在其他原合并乡镇区域内再兴建一到两个卫星式的文体活动中心,来不断满足当地群众对体育活动设施的需求,我市的乡镇体育健身活动中心的建设工作在部分地区政府的意识中已不再仅仅是完成一项任务,而是作为政府的一项实事工作来抓。正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了,政府的意识和群众参与健身意识的共同提高,我市四级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必将得到全面地完善。
在实施“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做好宣传工作能够起到推波助澜的良好作用。因此,一方面,我们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工作推进方法,即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各地都选择一些经济实力相对比较好,当地政府领导意识比较高,建设热情高涨,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镇、村先行启动建设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后由当地市政府召开现场会,展示成果,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典型引导作用,加大辐射带动,促进建设工作。另一方面,我们广泛地借助新闻媒体阶段性的宣传建设成果,工程结束后及时对社会进行公示宣传,同时接受市民监督。我们还利用召开工程建设现场会和领导视察等手段加大推进力度,不断营造舆论氛围,进一步推动工程建设的社会关注度。在朱永新副市长对苏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进行调研时,专门就我市“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内容和目标作了强调。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在昆山视察工作,看到我们“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成果时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三、积极扶持,加强知道,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和建设档次关
“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涉及到我市1000多个行政村和51个乡镇,各地的经济条件参差不齐、具体困难各不相同,主要矛盾集中在土地和资金这两方面。根据工程建设资金的筹集以体育部门引导,地方政府、社会捐赠和建设单位共同投入的原则,参照省体育局以奖代补政策的精神,市体育局专门安排了近400万元经费,确保了对全市完成建设任务的行政村和乡镇的器材购置经费的补贴;各市(县)、区体育部门也根据配套经费的要求,予以解决器材购置经费的补充部分,同时积极通过向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宣传实施“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争取政府政策和财政支持。五市(县)和吴中区政府给予了此项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均安排了专项建设补贴经费,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予以下拨。各乡镇也根据自身的财力和工程建设质量给予镇级财政补贴,同时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和社会资金共同投资。使各地建设经费问题都得到了安排。
由于我市经济发展较快,土地使用相对紧张,在工程建设的用地问题上,各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不增加农民负担和不违背国家土地用地政策的基础上,挖掘潜力,充分发挥政策引导的作用,调动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合理整合、调配场地资源,多渠道解决问题。一方面,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机遇和乡镇区划调整资源共享的契机,进行合理规划;另一方面,挖掘社会资源,常熟市虞山镇、太仓市城厢镇等乡镇利用乡镇合并后撤消的学校进行功能调整,新建了乡镇文体活动中心,做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健身阵地的共建共享,确保工程建设用地得到落实。在突破了资金和土地这两个“瓶颈”后,我市“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进入了全面推进的轨道。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对所配置的器材我们统一进行政府采购,严格按照省体育局提供的技术参数和采购程序进行采购,在苏州市政府采购中心的指导和监督下,本着质量第一的原则,制定了规范的标书文本,认真、负责地做好了篮球架的政府采购工作。在器材送货、安装过程中,我们实行了全程管理,我局统一进行扎口,及时保持与厂家的沟通、协调,从而杜绝了因为器材送货、安装原因影响到我市整个工程建设进展和质量。同时我们还积极参与了部分市(县)乒乓球桌的招标工作,加强对市(县)自主器材采购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严把采购器材的质量关,确保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市(县)、区体育行政部门分批、分片深入基层,现场指导,直接参与场地的规划设计,帮助绘制施工图,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照体育场地建设标准组织施工,对工程建设实施严格的过程管理,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工程竣工后,市体育局组织专门人员对各地实施建设工作进行了督查,及时掌握建设进程和工程质量。
为了更好地完成建设任务,给广大农民提供优质的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为苏州全面实现“两个率先”和建设体育强市、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的目标作贡献,我们确定了所有行政村建设均应按照不低于省体育局规定的第二类标准进行建设的目标,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更高标准的体育设施。为了加大支持力度,在确保以奖代补资金到位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实施了苏州市级全民健身点的捐赠工作。两年采购了300套全民健身路径器材,主要布局在有“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的五市(县)一区。五市(县)也积极利用本级体育彩票公益金,捐赠建设市(县)级的全民健身点,用于配合实施“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建设档次。昆山市陆家镇、常熟市虞山镇等乡镇新的、高标准的乡镇文体中心已经建成,太仓市璜泾镇、昆山市张浦镇等也已经破土动工,张家港市乐余镇、常熟市辛庄镇等又将有近10个乡镇新的体育健身活动中心都已经列入了乡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也将在明年开工,年底前竣工。到明年底我市至少拥有20个以上高标准的乡镇体育健身活动中心(文体中心),逐步缩小了城乡体育公共设施的差距,从而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四、建管并举,联动促进,积极完善科学发展机制
从我市多年来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工作经验来看,注重设施建设质量和高标准固然重要,但要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服务功能,提高使用寿命更重要的是加强管理和开展小型多样的群众性的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为此在实施“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工作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建设和管理并举,建设和活动并举”的理念,把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作为建设工作的重要方面来抓,以提升农村体育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整个工程建设初期,在规划布局中要充分考虑长效管理的需要,在建设过程中要落实长效管理的责任,各地体育体育部门经常赴基层建设单位指导、督促建设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竣工后要求各单位及时制定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落实管理人员。同时,我们及时将捐赠的体育器材进行资产调拨,由建设单位登记造册,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各市(县)、区体育部门在工程验收工作中都邀请了当地财政、纪检、宣传、农办等部门共同参与工程竣工验收,并将本地建设情况在媒体上予以公示,增加了工程建设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市体育局在今年十一月期间分两组对今年所有已建成的“乡镇体育健身中心”进行全面检查,加强了工作监督力度。在今年苏州市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委员会会议上,对在工程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为了使新建的农村体育设施真正地成为我市农村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阵地,激发农民参与体育健身乐趣,充分发挥“便民、利民、惠民”的功效。我市各地一方面在工程竣工验收时向各村赠送了篮球、乒乓球拍、室内健身器材、棋牌等体育用品,另一方面还组织开展了小型多样的村级、镇级比赛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近千支村级篮球队、乒乓球队参加了各地举行的村级篮球、乒乓球比赛,市体育局在2007年全民健身月活动期间组织了全市的村级乒乓球、篮球的总决赛,共有来自五市县、吴中区的二十支村级代表队参加了比赛。在开展竞赛活动的同时我们还举办篮球和乒乓球方面的社会指导员培训,为全市各行政村培训了近百名乒乓球、篮球教练兼裁判型的人员。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已为我市农村全民健身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在我市农民的业余生活丰富了,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频繁了,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打麻将的和泡网吧的人减少了,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增加了,农村民风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得到了普遍的社会认知和良好的赞誉。我们将利用新建的体育设施广泛地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促进农村体育活动的经常化、普及化,我市农村全民健身活动必将掀起新一轮的发展高潮。